大脑心脏都是西安造
多个发动机调整姿态对接神八
发射天宫一号的发动机是目前国内可靠性最高、推力最大的发动机,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参与研制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是国内唯一一家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发制造单位,在此次天宫一号的飞天对接工作中提供全部动力支持。
航天六院质量技术部部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郭国长介绍,这次的任务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先是把天宫一号送入预定轨道,再实现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对接。整个过程所需动力都是由航天六院提供。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长征二F运载火箭的所有动力都是航天六院所提供。长征二F运载火箭的一二级发动机及助推发动机都是由航天六院下属的在西安的单位设计、生产、实验提供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动力系统由航天六院下属的上海空间推进技术研究所提供。
郭国长说:“我们建立了一整套质量保证体系,从设计到原材料进货等整个过程,全面控制。在实际操作中,每个步骤都要有记录,对安装完成后看不见的地方,要有录像和照片资料。制造发射天宫一号火箭发动机的各种记录资料已达1米多。”
天宫一号四面八方都安装了大小不同的多个发动机,在与神舟八号对接时,需要根据要求,分别启动不同方向的发动机,高度不够,再往上推点;位置不对,再启动其他发动机调整姿态。我们的发动机可以让天宫一号根据地面指令,前后左右变化姿态和位置,以达到最佳姿态。 本报记者 王卫平
“天宫”两“大脑”一个坏了另一个顶上
如果把天宫一号比做人体,里面的计算机系统就是人的大脑。而这个“大脑”的生产单位就在咱西安——航天九院771研究所。该所为天宫一号配套研制了箭载计算机、数管分系统中央处理单元、医监电源变换装置及24个品种、2000只高水平的集成电路和混合集成电路等配套产品。
运载天宫一号成功飞向太空的是改进型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2005年9月,改进型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立项,凭借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中的优异表现,771所承担了改进型运载火箭箭载计算机、故障检测处理器和逃逸程序控制器等箭上设备的研制任务。
与前期不同的是,改进型运载火箭对整箭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分配给各配套设备的可靠性指标相应提高。771所总工程师唐磊介绍:“说白了,这些产品就是火箭的大脑,控制火箭的飞行姿态、飞行轨迹,保证天宫一号能送到预定轨道。”
除为火箭造“大脑”外,771所研制配套的核心设备中央处理单元,是天宫一号电子系统的核心设备,“这是天宫一号的大脑。”唐磊说。这一大脑能接收地面命令,再分发给天宫一号各分系统,并收集各分系统执行情况和参数。“遇到问题,自己能处理,‘大脑’就发指令,处理不了会把问题发回地面,再接收来自地面的指令。”唐磊说。为确保“大脑”的可靠性,在设计中采用了双机冷备份计算机系统,即当其中的一台出现故障,另外一台计算机会自动加电,切换为工作状态,正常执行任务,使可靠性有了数量级的提升。 本报记者 冯强 王卫平
直径4毫米的导管也要做“胃镜”
昨晚,在西安航天六院报告厅,老中青三代航天专家齐聚,共享天宫一号发射的激动时刻。
参与天宫一号发动机总装的航天六院下属西安航天发动机厂的郭更玉介绍,为确保天宫一号发射成功,此次又增加了加严措施,比如对发动机导管的检查,发动机有上百条导管,有的有1米多,有的有30多厘米长,而外径最大的有102毫米,最小的内径只有4毫米。以前对导管一般是看、拉、摸等措施,确保导管内无任何杂质,此次则要求更加严格,为每条导管做内窥镜,类似于给导管做“胃镜”,连导管内细小灰尘都能看清楚。
67岁的火箭动力专家刘文勤说,如今的航天事业的成就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也希望年轻人能够接好班,把我国的航天事业推向更高,这次天宫一号的升空及之后的神舟八号与其对接,我国也将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航天六院党委书记黄亮说,航天六院多年来自主创新、奋战在动力战线上,为天宫一号提供可靠的“心脏”、可靠的动力。
专家们介绍,天宫一号升空目前难度并不大,下一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对接将是最为关键的,不能出现丝毫差错,对接成功将为我国在太空建立航空站打下坚实的基础。
据了解,下一步神舟八号、九号、十号的动力系统也由航天六院提供。本报记者 周艳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