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国足
摘要:10月11日,在深圳举行的世预赛第三轮比赛中,卡马乔率领的中国队0-1负于10人作战的伊拉克队,出线形势岌岌可危。在此期间,舆论反响热烈,比赛当天,该主题微博数多达594886条,赛后第二天,媒体集中报道,花样层出不穷,值得注意的是,媒体报道相关事实的同时,还出现了各种个性化的表达,通过诸如版面暗示、标题创新等方式给读者以各种联想,批评中甚至夹杂着讽刺与恶搞。此外,球员回应舆论不但没有缓解舆论压力,反而增强了双方对立情绪。中国足球面临的考验,除了来自足球技术本身,舆论还可能将其他社会情绪迁怒于中国足球,足球重负并非止于足球。
舆论由期待向批评、指责转变
此次国足比赛前后受到舆论关注,很大部分原因源自这场比赛的重要性,其赛程注定了它的影响,只有取得胜利,才能缓解此后客场比赛的压力,为最终的出线赢得筹码。而一场败仗,则无疑会将中国队逼到悬崖边——出线机会将不超过三成。赛前,舆论逐渐升温,网友“文学院20号”制作的“国足10年10大印象最深刻进球”视频受到大量球迷关注,在评论中,网友追忆往昔,重温国足带给球迷的精彩瞬间。足球带给人兴奋与惊喜,是它的魅力所在,而精湛的技术和娴熟的配合才能赋予兴奋与惊喜,赛前这样一段视频无疑激励了网友,一位网友感叹“其实我们也能踢好足球,足球是一项快乐的运动”,著名的足球评论员黄健翔也在评论中表示“中国人是可以把足球踢好的”,有网友表示尽管不会看比赛,但是面对这样一段视频,还是“不得不转”。“我们不缺人,也不缺人才”,中国足球沉沦多年,却难掩部分优秀人才的锋芒,网友在赛前正是本着这样的心态期待接下来的比赛。它延续了球迷对中国足球多年来的复杂心态,既怒其不争,开花不结果,又难以割舍,无法避开,比赛结果对中国足球已经不重要,它早已成为一个“社会矛盾”,每当比赛来临就会浮出水面。
如此不难理解,当裁判吹响比赛结束的哨音,悲观情绪和指责的哨音便纷至沓来,如同滔滔江水绵绵不绝。网友“弯月镰刀”遗憾地称“仍然摆脱不了宿命”,网友“曹津”更是煽情地说道:“有生之年,我希望能看到中国足球能进世界杯八强,我也就瞑目了。”赛前网友“非典型性操作工”曾发出这样的质疑:为什么连着几届的所谓中国黄金一代、白金一代、超白金一代的国青队员们,那些带给我们无数感动和精彩,伴随我们成长的少年偶像们在进入职业联赛以后就销声匿迹了呢?赛后,除了大量的指责声,类似的批评也逐渐占领了舆论阵地,
“没有好的土壤,再好的苗子也长不大”,舆论普遍将足球问题上升到制度环境层面,从这个角度讲,中国足球的每一次失败,和每年诺贝尔奖中国人的缺位、乔布斯逝世引发的热烈讨论,其舆论传播心理是一致的。
球员在舆论漩涡中陷入弱势
国足再败,虽然批评、谩骂声不绝于耳,但是相对前些年,舆论已经显得乏力了许多。如前所述,其原因在于,中国足球如同经济问题(如对国企的批评)、文化问题(如钱学森之问)一样,舆论失去了就事论事的耐心,普遍将颓势归因于体制。对于球员个人而言,如果除却比赛的重要意义不考虑,单纯从一场足球比赛的角度看,比赛的胜与败却是司空见惯,一场比赛的失利并不一定意味着技不如人,它与队员磨合和个人的状态存在较大的关联。值得注意的是,赛后有队员表示“需要理解与支持”,队员郜林更是叫屈,质问球迷“输球就该被骂娘?”舆论因此呈现反扑之势。球员对比赛的胜负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是建立在持续的比赛基础之上,然而对于球迷而言,他们并不意味着长期沉溺于足球,更多人只是在重大比赛中给予关注,相对球员而言,他们对胜利的渴望更为强烈。因此不难理解,当比赛结束后,部分球迷的过激举动,以及由此引发的“骂娘”举动。
在中国的足球舆论生态中,球员长期处于被批评受指责的境地,球员鲜有机会放松心态面对足球和球迷。对于他们而言,胜利和失败都是揪心的结果,胜利不仅会吸引球迷的注意力,还意味着可能被误读为水平提高,因而给下一场比赛增添压力;失败无疑更惨,由此不难理解,“保平争胜”成为中国足球教练们的口头禅和常用战术策略。中国足球之保守,除了战术需要外,同时也是舆论重负之下的无奈选择。
赛后,中国队队长李玮峰在微博中发声,称“想了好久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有自己来承受痛苦和快乐,不要放弃哪怕有0?01的希望,你爱它就不要埋怨它!”该微博评论数将近三千条,联想李玮峰本人在赛场上的“铁血”表现,对比他在微博中的温情(甚至是温驯),就不难理解,队员们在舆论压力之下的手足无措了。
媒体报道的“自媒体”倾向
10月12日,也就是比赛结束后的第二天,全国主流媒体均对前一天国足的比赛进行了报道,其报道风格值得关注。例如广州日报在当天的头版中,两个看似没有关联的标题,《男足出线,再次告急》和《淋病新毒,无药可救》,编辑却通过标题颜色暗示了它们的关联,该头版图片在这一天的微博中广为流传,很多网友赞叹编辑“排版威武”,诸如“广州日报太坑爹了”、“版面排得科学”等受到追捧。针对国足的报道,这一天的《河南商报》尺度更大,其标题竟是《遇到国足这样的男人就嫁了吧》,网友大量截图,竞相传播,此番情景成为国足比赛结束后舆论传播的另类。
类似风格的报道并非孤例。2008年6月14日,国足兵败天津,提前一轮无缘南非世界杯,《新文化报》的报道标题便是《国足再败,我们无话可说》,随即受到舆论的普遍关注。这种简洁、个性的批评风格受到广泛追捧,开启了中国特色语境下的体育评论。而随着国足近年来的欠佳表现,媒体的批评声也愈加严厉,媒体对中国足球逐渐失去耐心,从最初的就事论事到如今的调侃,讽刺,甚至是挖苦。
媒体的个性化报道造成了极大的舆论反响。以新浪微博为例,搜索“广州日报”,10月11日的微博数仅416条,而10月12日竟高达7329条,可见该报道对其传播的推动作用。针对这种个性化报道,除了大量的附和声,也有人发出质疑,中央电视台足球解说员段暄甚至爆出粗口,认为这样的报道“不仅无聊,而且操蛋”。
这种报道风格是否可取,不同看法各有轩轾。然而,可以明确的是,在当下中国足球所营造的舆论生态中,普通球迷的不满与媒体的怒其不争已经形成合流,在不尽人意的比赛结果中,球迷的苛责通过媒体的报道寻求互动,于普遍的失落情绪中反讽或自嘲,寻找曲径通幽的绝妙方法。媒体也丢弃了以往沉重的叙事,代之以“自媒体”式的表达风格,这不仅是对中国足球的另类纪念,或许还是中国媒体寻求自我革新的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