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一位代表在会议间隙获知小悦悦离世的消息后,心情沉重,埋头无语。新快报记者 宁彪/摄
新快报记者 黎秋玲
上天终将小悦悦带走了。
这个不幸的事件折射出哪些深层次社会问题?如何让社会正气成为社会主导价值与力量?昨日,由广东省社工委牵头的“谴责见死不救行为,弘扬见义勇为精神”主题系列座谈会也已进入第三场,30多名法律专业人士从社会、道德、司法等角度对事件进行了讨论,并提良策。建立救济机制、奖惩机制等声音逐渐清晰。
“如果将见死不救定罪,奉劝会游泳的人一辈子不要到珠江边,因为不知什么时候有人落水了,如果你不去救就会有牢狱之灾。”
———法学研究会会长杨振洪
“建议规定公务员若见危不救,必须受诸如开除公职的纪律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省人大代表、律师朱列玉
“可以规定在裁判可能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的时候,适当公开征求公众意见,甚至可以让公众参与。”
———佛山中院办公室副主任李军
反思
以财富分配两极分化严重以及官员腐败为代表的社会普遍不良现象,营造了不顾诚信、不讲规则、强者通吃的社会心理,社会底层民众缺乏应有的安全感,人人尽力避开各种“麻烦”以求自我保全。
一味注重经济缺失温情
陌生人社会缺伦理秩序撞死人比撞伤人赔得少?
“在经济挂帅的发展模式下,整个社会关系逐渐变成了金钱关系和利益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质化明显,温情缺失。”广东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庄伟燕在会上如是反思道。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蔡镇顺表示认同,他说:“事实说明,我国经济虽然获得长足的发展,但道德没有同步发展,反而是倒退。”
“政府应该考虑适当放缓经济增长的步伐,更多地进行文化建设。”广东省人大代表吴青律师还建议道。
陌生人社会缺伦理秩序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熟人社会所遵循的道德规范难以适用于陌生人社会,而规范陌生人之间的市场秩序、道德还没有完全形成,导致社会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成为普遍现象。”广东省法院研究室副主任费汉定分析说,“18路人”之所以见死不救,正是陌生人社会缺乏信任的一个缩影。
费汉定认为,“冷漠现象”的背后,折射出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这就是我国由乡村“熟人社会”向都市“陌生人社会”转化中的社会伦理困惑和价值观需重塑。
撞死人比撞伤人赔得少?
“目前我们法律规范对此类事件的处理有缺陷:一笔死亡赔偿金和一辈子承担高昂医疗费用比较,就有可能得出一个结论:撞死人比撞伤人赔得少,救下来去医疗或者评定残废后却比撞死人赔偿的多。这种法律设计本身是有问题的。”广东粤通律师事务所主任肖文齐认为,应当从执法、司法、普法上加大对肇事司机见死不救的惩罚成本,有时候甚至是刑事责任的成本。
而蔡镇顺则提议,应该提高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赔偿限额,“避免撞伤不如撞死的悖论”。
省公安厅法制处政委陶文辉说:“日本交通肇事死亡是要负终身责任的。”另外,他表示也要提出对于肇事者主动救助的减轻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