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三角地区部分超市开辟的一个“供港蔬菜”专区,颇受消费者青睐。“供港蔬菜”包装袋上标明了蔬菜检测时间、种植基地土壤和水的SGS检测报告号码,这些检测报告均可在网上查到。(10月30日《人民日报》)
前几天,才有媒体披露“广东供港食品连续16年没有出现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98%以上”。想来,所谓的“供港蔬菜”大概就是其中一项。本来都是土里生长的东西,却因为按照香港质量检测标准而成“供港蔬菜”,又因供量大而同时分销于内地,并以其安全可靠赢得内地消费者的青睐。可见这年头,只要安全放心,就会有消费者买账。
从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供港蔬菜”之所以安全可靠,来自于对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全程监管控制,并且严格遵循基地化种植,按照香港标准检测。如此高水准、全流程打造出来的食品,自然会保证质量。也就是说,内地并非不能生产安全食品,只是看能否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标准,监管是否全程覆盖。
“供港蔬菜”理应成为食品安全的一个标杆,向全国范围推广。只要把生产效率提高,搞规模化经营,就能逐步降低成本,生产出适应国人消费能力的食品。而且,相比毒食品而言,安全食品的生产成本虽高,但是可靠性好,信任度高,则市场销售成本会随之降低。若将因毒食品而引发的社会代价折算进来,则以“供港蔬菜”模式生产的安全食品性价比就更高了。
不少人以自己种菜、发豆芽、榨豆浆等方式,试图突破毒食品的包围圈,但这只能解决小部分问题,却无法改变食品安全的大环境。从长远来看,产业化规模经营,高水平的安全食品标准,全程监管制度,方能打造出全方位的食品安全。“供港蔬菜”为我们指出一条解决之路,就看接下来如何走了。 江德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