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腔演出(资料图)
老腔是华阴皮影戏的一种。华阴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表演形式,发源于八百里秦川东部、西岳华山脚下的华阴市双泉村。其唱腔特点是粗犷豪迈、雄浑奔放、高亢激越。
老腔皮影戏被许多专家认为是中国各类影戏的鼻祖。2006年2月,华阴老腔被确定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腔是皮影戏最早的唱腔,因为在华阴、华县一带形成时间较早,与随后形成的碗碗腔(时腔)相比,显得古朴粗犷,故称老腔。关于老腔的得名,还有其他的说法。
老腔的特点
一是唱腔豪放激昂,铿锵有力,具有阳刚雄浑的韵致;二是演出中时常出现呐喊助威,帮唱(拉坡)的唱法,因此,被称为“满台吼”;三是在双方对打及紧要时刻,用惊堂木击板伴奏,以增强气氛。当地人们形象地说:“拉坡号子冲破天,枣木一击鬼神惊。”
老腔表演方法
和全国大致相同,先搭好台子、撑好“亮子”,然后借助灯火,以竹签挑拨用皮革雕成的人物进行舞台表演。皮影班的班主一般由箱主担任,后来逐渐由说戏的担任。全班由五人组成。他们的分工是:一、前手,也叫说戏的、叮本的,说唱全本台词。演出时,怀抱月琴,旁放剧本,配合表演进行唱奏;二、签手,也叫捉签子的、拦门的,主要操作全场皮影表演;三、后槽,也叫打后台、打后槽,主奏马锣、勾锣、梆子和碗碗,武打中还要呐喊助威,帮唱(拉坡);四、板胡手,主奏唱腔过门,兼奏小铙喇叭,助威帮唱、吹哨;五、坐挡,也叫贴档、帮档、择签子的,根据剧情进展、提前安装皮影人物道具,随时供签手使用。并帮签手“绕朵子”,排兵对打、拍惊木、呐喊助威。
老腔称谓之说
之所以叫老腔,说法有二:
一是说它在华阴形成较早,与新兴的时腔即碗碗腔相比,显得古朴粗犷,故称老腔。
二是说它与湖北老河口的说唱有着渊源关系,因产地得名。
老腔形成之说
老腔的形成说法有二:
一说与西汉时的京师粮仓和槽运有关。是槽运船工的号子声衍化而来的。
一说是自湖北老河口传来的。老腔现存的最早剧本是乾隆十年的遗物,至今有二百五十多年了。据老腔艺人张全生讲,传说在明代中期,有个叫孟儿的人,从湖北老河口来到泉店镇,以卖唱为生。当地有个张氏大户,经常请他到家里说唱,耳濡目染,张家的子弟也就学会了。后来,他们又增加了乐器,购置了戏箱。将说唱搬上了皮影舞台,逐渐形成了老腔剧种,长期在张家自演自乐,成了家戏。以后随着该剧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影响的扩大,才逐渐转化为营业性的戏班了。据一些老艺人的口头相袭、张家曾经有九个出名的班社,已传了五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