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悦悦去世以后,小悦悦的爸爸陷入了一种被质疑的处境:有人建议他赶快把收到的善款捐出去,有人甚至怀疑他在借机敛财。更多的人则向其伸出援手,希望他收到的善款可以解燃眉之急。舆论的善变让小悦悦的爸爸一时难以适从,原本让其感觉到温暖的善款,现在成为了烫手的山芋。(11月3日人民网)
在小悦悦事件的最新舆论动向中,出现善款使用被质疑的声音并不奇怪。善款使用情况的确是一个可以讨论的话题,善款的使用情况直接决定着慈善能够走多远。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媒体才关注了这个舆论动向,似乎质疑善款的使用情况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议程。
可是,可以质疑是否意味着现在质疑呢?如果,我们明白对一个事件的讨论可以有很多话题和议程,而这些话题和议程的迫切性是不同的,是有先后顺序的,就应该对这个问题仔细思量。在小悦悦事件中,最紧要的议程是什么?应该不是小悦悦的父亲如何支配善款,不是捐款该如何合理使用,当然也不应该是18个路人遭受了怎样的谴责。我们首先应该讨论的议程是:我们的道德怎么了?我们该怎样重建道德?这个问题虽然无比宏大,但是对此的思考却不能止步,也不能滞后,当小悦悦事件以如此惨烈的方式将此议程抛出时,社会必须反思,我们是否重视了这个必须正视的问题?
只有这个问题厘清了,这个问题讨论深入了,我们才能将注意力转移到小悦悦事件的其他议程上。因此,在面对一个复杂的小悦悦事件时,舆论既应该保持跟进的自觉,也应该明白自己的议程设置功能,搞清楚哪些议程是应该优先而且大力推进讨论的,而哪些议程虽然重要但是依然应该向后放放——— 放不等于回避,放是为了更好地讨论。 乾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