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名7岁男童乐乐,患罕见绝症粘多糖病,他上课“多动”,喜欢离座,经常打扰同学,甚至在教室里小便……不久前,由于担心自家孩子将来面临的升学、就业压力,其他同学的家长抛开最初的同情,联合要求将这位“捣乱的同学”转走。
总有一些孩子的遭遇,会让我们心疼不已。7岁的小乐乐,身患绝症,无法控制自己,虽然满心喜欢上学,却最终被迫转学,真的很可怜。但从双方家长来看,都有为自家孩子着想的理由,很难评价谁对谁错。
这让我想起那部日本畅销著作《窗边的小豆豆》,以一名曾经的“问题儿童”视角回忆了儿时在“巴学园”就读的经历。通过“小豆豆”的介绍,我们结识了校长“小林先生”和他所教的小学生们,其“化腐朽为神奇”的教育实践令人叹服,也让人们懂得什么才叫做真正的“不放弃”。书中有一名身患小儿麻痹症永远也长不高的孩子“高桥”,“小林先生”一直在对他说:“你绝对能做到!”而且,在“巴学园”的运动会上,“小林先生”设计的运动项目,也总能让他得到第一名。在书中的后记里,黑柳彻子也介绍了长大后的“高桥”:先后考取了著名的高中和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大企业,并担任了重要的职务,最重要的是,他“的确没有因为身体上的缺陷,而怀有自卑的心理”。这是怎样的教育奇迹?
事实上,面对南京这名7岁的小乐乐,以及类似的“窗边的小豆豆”们,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小林先生”这种优秀的教育家,以及“巴学园”这种特殊的学校。试想,假如我们也有一位“小林先生”,能够真正理解孩子最为天真的想法,让孩子具有自尊、平等、博爱的意识,帮孩子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给孩子以探索知识的自由和热情,那么,还有什么难题无法解决?还有什么“问题儿童”教育不好?
可见,我们还是应当摒弃教育中的急功近利思想,既让那些最为优秀的教育家得以涌现,也让那些不该被放弃的孩子快乐成长。这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集合全社会的智慧与资源,不断完善现行的教育体制,让教育真正“以人为本”,并以此拯救“窗边的小豆豆”们。宣华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