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聃
“如今投资市场冰火两重天,一方面股市‘跌跌不休’,另一方面楼市、古董、艺术品市场又在发烧,企业最好准备粮草过冬了。”26日下午,经济学家郎咸平现身成都一酒店,分析宏观经济、资本市场走势和企业对策。主办方透露,郎咸平的出场费是18万。
除此之外,会议主办方还应他要求,订了总统套房。(11月27日《华西都市报》)对于经济学者出场费的迅速上涨,我不知道公众会以怎样的五味杂陈来看待它。不过显然它是经济学者越来越被视为预言家的结果。“骑士制度的时代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是诡辩者、经济学家和计算机的时代”——翻开经典性著作《经济学》,可以读到这样的预测。反观现实,近年来我国经济学家正在不断介入公共经济事务,他们披上预言者和指点者的神袍,或活跃在大众的公共视野里,或争议于公众的唾沫与溢美中。从个体价值实现的角度,经济学家的出场费其实不值得褒贬与苛责。然而一旦被外力加上助涨的属性,经济学家的出场费,实际上已隐喻了社会断裂的忧患。恰如学者孙立平所说,它实际上已折射出“社会不同层面和机制间有机联系的深度鸿沟形成,以及精英群体较之职业操守的渐行渐远”。上涨的经济学家出场费的本质,事实上就是公众上涨的经济波动焦虑。伴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的持续调整,各种公共经济政策层出不穷。而因此引发的个体利益关联,往往不能在制度制定者与经济形势监管者那里适时获得诠释,这不可避免地带来公众的茫然失措感。此时,经济学家凭借专业知识的预测与解释,无疑就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种制度与形势变化同普通民众之间的断裂。譬如此次郎咸平演讲的背景,正是当下暂时还未清晰呈现出其走向的股市、楼市。面对这一投资困境,公众的投资焦虑需要经济学家的解读来消弭。而隐藏在上涨出场费背后的,更是经济学家自身的“去学术化”。近年来,不少经济学家的权威性与公信力遭受到质疑,部分经济学家更是热衷于与利益集团“联姻”,用自己的观点影响政府决策,为代言者牟取制度性不当收入,借此进行利益分成。在职业操守的扭曲下,利益的驱使,兼之商业性公关公司的大力运作,从而催生与学术纯粹性断裂开来的高额经济学家出场费。
那么,谁给经济学者披上了预言家的神袍?所谓高涨的经济学家出场费,其实不过是两重社会断裂的产物。其虽然证明出经济学与经济学家的“显赫”与“不可或缺”,却并不是“正义的所得”。正因为如此,郎咸平的18万元高额出场费,看似风光无限,但隐喻的那些鸿沟让我们心情沉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