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零时30分,西安市昆明路,十余辆拉土车停在路边本报记者宁峰摄
昨日凌晨,又一市民命丧渣土车下。短短4天之内,渣土车已连夺3条生命!至此,渣土车今年以来夺走了51条鲜活的生命!
12月2日,坐在爸爸的电动车后面的10岁小女孩琪琪,被渣土车夺走了如花的生命;4日,科技二路与高新二路十字,斑马线上,一位76岁的老奶奶在买菜回家路上,惨死渣土车车轮之下。人们的悲痛还没有散去,昨日凌晨零时45分,南郊广场西路与新华街十字路口附近,一小伙被一辆由南向北行驶的渣土车卷入车轮下。
“遭遇不幸的男子是长安区韦曲人,才21岁。听说当晚他和四五个朋友从附近的娱乐场所出来,由西向东横过马路时,由于两旁绿化带影响视线,并没有注意到另一个车道由南向北行驶而来的渣土车。”事发现场附近医院的工作人员说,“凌晨1时30分许送到医院的时候,伤者瞳孔放大,已没有了生命体征,经抢救无效宣布死亡。根据判断,应该是渣土车从男子头部碾过,造成颅内大量出血。”
记者从交警部门了解到,肇事司机目前已被控制。“司机是名男性,长安区子午街道办人,28岁,2003年就取得了A2驾照。”警方告诉记者。“肇事车辆的车牌为陕AF5589。”对于事故详情,警方拒绝提供。
记者辗转联系上该车的备案登记人俊先生,他说:“当晚下着雨,听司机说车开着开着突然路边绿化带跳出来一个人,刹不住车就出事了。唉!真背,在这个风口浪尖的时候出事了。保险公司最多赔十来万,自己再赔十来万赶紧把这事了了。”
据记者了解,这辆肇事渣土车属长安宏基车队,今年8月25日,该车队另一辆渣土车将一辆行驶中的电动车撞倒,一名女子卷入车轮,事故发生后渣土车并没有立刻停止,而是继续行驶200余米后被村民拦停,后该女子抢救无效死亡。本报记者谢涛苗颖
整治措施全市渣土行业学安全
本报讯(记者张小刚)昨日上午,在西安市市容园林局,西安市建筑垃圾整治办公室召集全市建筑垃圾清运行业的相关人员进行集中学习,通报渣土车近期发生的事故,一个个血的事实让在场的每个人脸色凝重。之后,全体人员集中学习了相关的交通法规和安全常识。
西安市市容园林局副局长、市建筑垃圾整治办公室主任张蔚要求,各区渣土清运管理部门要严格落实“倒查机制”,对查出的违法违规清运车辆,要一查到底,对出土工地要坚决予以关停。从现在开始,将暂停渣土清运车辆及从业人员准入审批,对查出有问题的车队要停业整顿,整顿不到位绝不能开工。
据悉,12月5日凌晨,西安市建筑垃圾整治办公室还对两个工地进行了检查,其中一工地依然存在清运车辆超载冒尖情况,渣土办现场要求工地停工整顿。市民支招渣土车咋治理,400市民开“药方”——建议给渣土车安装限速装置
昨日本报开通“渣土车专项整治”新闻热线后,截至下午3时,共有约400名读者打进电话,除了痛陈渣土车带给人们的种种不幸之外,对于渣土车到底咋治理,渣土车究竟能否管得住,也纷纷开出“药方”。
建议一:安装限速装置
记者了解到,虽然相关部门早就作出规定,建筑垃圾清运车辆(渣土车)在市区限速行驶,其中二环路以内(含二环路)限制时速40公里以下,二环路以外限制时速60公里以下。
然而从多起事故现场的惨状不难看出,为多拉快运,渣土车超速行驶屡禁不止。对此许多市民建议,可对渣土车安装限速装置,禁止随意提速。“对渣土车设置加速上限,让它想快也快不起来,”杨先生说,车速降下来,事故发生的几率也自然会减少。
建议二:司机应35岁以上
2010年初,交警部门规定渣土车驾驶员须持有机动车A1、A2、B2驾驶证且满5年。记者查询相关报道发现,有的肇事渣土车司机只有20岁出头,部分市民质疑渣土车司机不宜选用太年轻的驾驶员。
刘先生等十多位市民在来电中称,年轻司机虽然反应敏捷,但思想上不够成熟,有时开车容易冲动,“建议渣土车司机的年龄应该在35岁之上,驾龄在10年以上,这个年龄段上有老下有小,是一个处于教育人的年龄段,懂得保护自己和保护别人。”
建议三:司机和金钱别挂钩
渣土车之所以总是那么一副“急匆匆”的形象,根本原因在于和经济利益挂钩,多跑一趟,就能多赚一趟的钱。
对此,市民建议,可进行体制改革,成立统一的渣土清运公司,企业化管理,公司按照地域下设若干渣土清运大队,承揽全市所有工程和拆迁渣土,取缔私营,车辆可以购置、租赁,可以收购现有的旧渣土车;渣土车司机应该经过严格的技术考核和职业道德教育,享受企业员工的待遇。司机和金钱不挂钩,由公司规定每辆车每天的线路和车次,相应费用也由公司统一支付,避免无序经营,疯狂开车。
建议四:可否实行区域责任制
热心读者伍永学认为,虽然表面上看渣土车在各个环节上都有相应部门的管控制约,但成效很差。伍先生建议,可按照在谁家的地域出现违规(倾倒建筑垃圾和交通事故)由谁家负责,实行区域责任制。在各区管辖范围内,施工单位的渣土由渣土车清运后,相应区域还应继续检查监督渣土是否倾倒在指定地点,本区域交警和城管执法部门协查并确保渣土车不违规不超速、不沿途抛撒。本报记者侯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