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土车系列评论二:抛弃懒政思维 建立长效机制
4天3起拉土车事故之后,西安市政府12月6日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在此前被央视曝光后3个月整治期限内,进一步采取5项措施,为市民群众创造安全有序的工作生活环境。
拉土车系列评论一:愿天堂里没有疯狂拉土车
一般来说,文件中有“进一步”这三个字,就说明以前早管过,或者说一直都在管,只是很遗憾没管住。从整治到进一步整治,从严查到进一步严查,这基本上就是过去5年西安市相关管理部门所能使出的全部手段了,然而这些措施起到的成效用相关领导的话说就是“一幕幕悲剧的瞬间发生,一个个完整的家庭瞬间破碎”接连不断。5年至少6次集中整治,在一遍一遍的运动式的重复之后,市民疲惫了,管理部门似乎也疲惫了,而拉土车似乎根本就没有搭理这一茬。
能不能在“进一步”、在“严查”和“整治”之外,应对措施有所创新?能不能让每一次的管理措施长效下去?从严从重的政策措施,为何总是无处发力?
与最近5年来多次治理拉土车的措施相比,这次“新政”实际上也新意不多。细致分析昨日发布会上公布的这5项措施,我们不难发现文件类似“重点治理”、“从严从快”、“全面遏制”、“严格管理”、“严格落实”这样的形容词,虽然表明了一种决心和态度,但是实质上不但缺乏能够具体量化的指标,而且缺乏细致切实的举措。
即便是“凡违法记录达到5次以上的,一律收回备案证”、“拉土车四统一”这样具体一点措施,在以往的整顿中就早以实施。比如“市级领导带队联合小组上街巡查,组织交警、特警、武警联合小组”,我们的问题是,领导能常年一直这样夜查下去吗?如此高级别的一线治理,实际上只传达一种整治决心,根本无法使其长效,对一个5年来屡屡闯祸的肇事行业来也并不存在实质威慑力。
所以,这一次的5项措施中,依然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和长效机制,或许对于拉土车司机来说,连破解招数都不需要用。我们丝毫不怀疑城市管理者们执政为民的责任心和监管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但我们认为,在5年的反复之后,是不是更应该反思一下目前的这种拉土车治理逻辑本身?纵观一次又一次老调重弹的整治措施,我们不难发现,上述拉土车治理逻辑,归根结底是一种运动式的懒政思维,它无法长效而有序的运行,才是拉土车屡屡肇事的根源所在。
据拉土车司机向华商网记者透露,有个别执法者自己就经营拉土车,甚至收黑钱,从而在查处时可以放一马,另外,对大多数拉土车而言,多拉就可以多挣钱,而工地的工程进度就可以相对加快,如果执法者查车,那么车主就去给工地施压,工地再去找开发商,开发商再去找政府……如此,一个繁杂、环环相扣的利益链条暴露出来。在制定措施之前,这一系列具体的事实,管理者如何去认识,愿不愿意去承认,将决定他们所出台的监管措施是否有效,是否长效。
同时,我们也希望管理者能够在3天4起事故、民意汹汹之际,多方倾听更多来自底层、来自民间、来自拉土车司机的声音。我们相信,一个汇集各方智慧的决策比仅来自管理部门的文件汇集要有用的多。
古时一位外科郎中,士兵中箭后他只管剪去露在外面的箭竿,至于肉里的箭头,那就是内科大夫的事了。这个尴尬的古代寓言无比鲜活的描述了西安这个现代城市对拉土车的监管尴尬。
因此,当下的城市管理者如不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怕是要成天困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促之中;严查拉土车,如果还查来查去还是忙着查各种闯红灯、超速,而不从背后的利益链入手、从工地管理入手、不从底层收集民间智慧,不彻底改变运动式的整治思维,这一次“进一步”的五项措施恐怕要又一次成为一纸空文。
拉土车整治不能这样运动式的继续下去,果断抛弃目前的这种懒政思维,抛弃浮躁的空话套话,从背后的利益链入手,切实制定操作性强的监管措施,建立长效机制,才能真正避免城市市民成为又一个拉土车下的亡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