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是什么?在王朝时代问这个问题,和今日完全不同。古时,“三公”一般指“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这样的高官。现在,历史上的“三公”早已灰飞烟灭,新的具有时代特点的“三公”,却坚韧地横亘在人们的想象与现实之间,挥之不去。
“一根烟二两油,一顿饭一头牛,屁股底下坐栋楼。”这则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民谚,就涵盖了现今“三公”中的“两公”,一个是公款吃喝,另一个是公车。剩下的“一公”,则是当年民谚中所讽刺的官员想也想不到的“好日子”——因公出国(境)。在即将过去的2011年里,“三公消费”一如往年,一样的朦朦胧胧,一样的改进不大。
不满的是“公”背后的“私”
从概念上来看,无论是因公出国(境)经费,还是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都有其存在的合理合法性。毕竟,这些都是正常行政开支中的一部分。日常生活中,谁家有个红白喜事,有个事儿需要亲朋好友帮忙,也要花钱呢。政府主导的公共事务,当然也要花钱,不管舆论怎么对“三公”不满,现实中,“三公”无法消灭的事实,大概也是肯定的。
公众明白这个道理吗?当然明白。与其说是公众对“三公”不满,还不如说是对“三私”不满——在“三公消费”的大帽子底下,遮蔽的其实是不少公务人员借机挥霍、享受、谋利的本质。如此一来,在近年来日益高涨的“三公消费”面前,公众如何又能够心平气和呢?
当然。如果只是个把公务人员借机占占便宜,薅上几把公众的“羊毛”,公众也不至于持久地记挂在心里。问题在于,“三公消费”的乱象,现今已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灰色问题。处于局中的公务人员,没有太多人将其视为一种不正常。
著名学者吴思曾创造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概念“潜规则”。今日中国,政府官员“三公”之泛滥无度,就是一种“潜规则”。作为一个人尽皆知的“潜规则”,被诟病多多的“三公消费”无论是从党纪还是国法,都很难得到真正的惩处,而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影响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一个“三公消费”,勾勒出了两种人“天上地下”般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对升斗小民而言,在物价高企下,生活压力增大;对于官员群体来说,“三公”乱象之下,胡吃海喝、肆意挥霍却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
神神秘秘“三公消费”
自从“三公消费”闯入公众生活之后,追问一直就是一个持久的主题。公众年复一年地在问着相同的几个问题:“三公消费”一年到底能花多钱?“三公消费”为何不但管不住,反而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三公消费”什么时候才能不再神秘?……
如果说,在“三公”问题上,此前可以用“不动如山”来形容的话,那在2011年,则是往前艰难地挪出了一小步——6月的最后一天,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批准2010年中央决算的决议,经财政部汇总,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三公”支出合计94.7亿元。此外,在国务院的要求之下,中央各部门大多也公布了2010年度的三公开支。
按理说,多年神秘的“三公”问题,能够在2011年向前迈进了一小步,舆论是应该给予积极评价的。然而,让“有关部门”倍感尴尬的是,舆论的追问和“较真”将“三公”问题再次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不错,2011年在“三公”问题上的进步,单纯来看,确实是值得称道的,但将这些进步放诸于持续多年的不满,以及逐年增加的“三公”开支的背景上来审视,就会发现,今年的公开行为,充其量可以形容为:一根棉签蘸了点水,润了润久渴者的嘴唇——尚未尝到水味,已然挥发殆尽。
也就是说,公开、透明确实是公众在“三公”问题上的诉求,但是,伴随着社会进步,今日公众所要求的公开透明,和政府机关表现出来的“公开透明”,是相隔十万八千里的。对于公众而言,需要看到有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使得政府部门能够及时且完善地将“三公消费”公之于众,并通过严格的预算制度,对胡乱花钱的行为有所约束,而不是像今年这样,不情不愿中给出一个笼统且不能说明太多问题的“公开透明”。
对于“三公消费”的金额,现在广为流传的数据是北大教授王锡锌在《新闻1+1》中提出的“一年9000亿”。严格来讲,一年9000亿这个庞大数据,并非来源于官方的正式公告,仅仅是学者根据一些公开资料的测算,但是,在不公开的背景下,还有人笃定地认为,9000亿还是一个保守数据,真实数据远不止这些。
缘何如此?其实,在“三公”问题上,9000亿是否准确,可能已不重要。关键是,公众选择相信这个数据,是因为“三公”的真相,一直都被遮蔽在神秘之下。没了真相,自然只能是议论丛生,也只能是胡思乱想。
关注“三公”
就是关注公众的“钱袋子”
说到底,“三公”成为公众议题,只是公众开始关注政府“钱袋子”的表现。此前N多年,在国人的认识中,一直都认为国家的钱就是国家的,自己该操心的是自家的“钱袋子”,政府的“钱袋子”和自己没有关系,政府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其他人无权也没必要过问。
虽然这样的认识有其产生的历史根源。不过,以现今的眼光来打量,此种认识无疑是狭隘的,在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背后,潜藏的是公民意识的缺失。随着时代进步,公民对“三公”的持续追问,对政府“钱袋子”的关注,正是公民意识勃发,政治及社会生态正在逐步走向文明的表现。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很喜欢讲“家国一体”,国是什么?歌里唱道,国是大的家。既然都是一家人,那家里怎么花钱,又有什么不能说的呢?
遗憾的是,这注定只能是一种理想境界。至今,在公众的追问中,一些政府部门甚至将“三公消费”归纳到了敏感、不宜公开甚至机密的范围之中。包括北京律师李劲松在内的很多人,都曾向中央及各级政府部门发函要求公开“三公经费”,收到的回复中竟有多个部门表示该数据不属于公开范畴,或属于机密。
人常言:“国之命脉,在人心”,但某种意义上而言,“国之命脉,在财税”。在税收问题上,被广泛认同的观点是“无代表,不纳税”。意思是说,国家在开征任何一种税收的时候,必须得到民众代表的授权与许可,政府不能随意征税。很显然,这句话所约束的是政府的“收入”问题,它要求政府在征税的时候,必须先要说服公众,得到公众的理解与同意。人人都是纳税人,作为纳税人,当然有理由追问自己的钱的去向。这在今日,已成为一个现代国家公民应该具有的基本常识。
换个角度来说,在更深层次上,对包括“三公消费”在内的一系列财税问题的追问,其实是公众对于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以前是负责一切的、高高在上的“大政府”,现在却是社会、个人重新分配权力,接受监督与限制的“小政府”。某种意义上,对财税问题的追问,也未尝不是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推动。
温家宝总理曾表示,三公消费“应该管得住,必须管得住”。而2010年底的时候,《人民日报》的评论则指出,“公车改革不见得需要特别高明的设计,它最需要的就是触碰既得利益的改革决心与魄力。”其实,何止公车改革是这样,“三公”乃至一些涉及政府公务消费的问题上,并不需要特别高明的设计与措施,最需要的只是“触碰既得利益的决心与魄力”。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要敢于晒账本,只有每一分钱都能在阳光底下流动,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