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头条回顾 联系方式:029-86519800 华商网官方微博
新闻首页 陕 西 调查·策划 国 内 时 评 社 会 国 际 图 片 网 事 娱 乐 体 育 人事任免 世园会 问道楼观
热点:皮革废料变胶囊 西安墓园 西安城墙假货之争 中华儒商诈捐 《泰坦尼克》热映 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柏树林古建筑失火 渣土车撞出租车  
华商网 > 新闻 > 华商评论
追问“三公”消费
http://news.hsw.cn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1-12-24 07:41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10658000定制,3元/月!
 
推 荐
街拍穿着时尚的朝鲜姑娘
街拍穿着时尚的朝鲜姑娘
献出眼角膜的人的一生
献出眼角膜的人的一生
·黄陵发现西戎墓葬群 首揭陕北戎人民族神秘面纱
·媒体解读年终奖:员工提前离职也该拿“年终奖”
·罗永浩再砸西门子冰箱 韩寒贡献冰箱藏郭敬明照片
·西安北辰村发现一具14岁初三女生尸体 被弃垃圾堆
·希拉里就金正日逝世发表声明 称为朝鲜人民祈祷
·一瓶硫酸迎面泼向妻儿 儿子希望凶手爸爸尽快归案

  “三公”是什么?在王朝时代问这个问题,和今日完全不同。古时,“三公”一般指“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这样的高官。现在,历史上的“三公”早已灰飞烟灭,新的具有时代特点的“三公”,却坚韧地横亘在人们的想象与现实之间,挥之不去。

  “一根烟二两油,一顿饭一头牛,屁股底下坐栋楼。”这则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民谚,就涵盖了现今“三公”中的“两公”,一个是公款吃喝,另一个是公车。剩下的“一公”,则是当年民谚中所讽刺的官员想也想不到的“好日子”——因公出国(境)。在即将过去的2011年里,“三公消费”一如往年,一样的朦朦胧胧,一样的改进不大。

  不满的是“公”背后的“私”

  从概念上来看,无论是因公出国(境)经费,还是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都有其存在的合理合法性。毕竟,这些都是正常行政开支中的一部分。日常生活中,谁家有个红白喜事,有个事儿需要亲朋好友帮忙,也要花钱呢。政府主导的公共事务,当然也要花钱,不管舆论怎么对“三公”不满,现实中,“三公”无法消灭的事实,大概也是肯定的。

  公众明白这个道理吗?当然明白。与其说是公众对“三公”不满,还不如说是对“三私”不满——在“三公消费”的大帽子底下,遮蔽的其实是不少公务人员借机挥霍、享受、谋利的本质。如此一来,在近年来日益高涨的“三公消费”面前,公众如何又能够心平气和呢?

  当然。如果只是个把公务人员借机占占便宜,薅上几把公众的“羊毛”,公众也不至于持久地记挂在心里。问题在于,“三公消费”的乱象,现今已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灰色问题。处于局中的公务人员,没有太多人将其视为一种不正常。

  著名学者吴思曾创造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概念“潜规则”。今日中国,政府官员“三公”之泛滥无度,就是一种“潜规则”。作为一个人尽皆知的“潜规则”,被诟病多多的“三公消费”无论是从党纪还是国法,都很难得到真正的惩处,而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影响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一个“三公消费”,勾勒出了两种人“天上地下”般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对升斗小民而言,在物价高企下,生活压力增大;对于官员群体来说,“三公”乱象之下,胡吃海喝、肆意挥霍却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

  神神秘秘“三公消费”

  自从“三公消费”闯入公众生活之后,追问一直就是一个持久的主题。公众年复一年地在问着相同的几个问题:“三公消费”一年到底能花多钱?“三公消费”为何不但管不住,反而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三公消费”什么时候才能不再神秘?……

  如果说,在“三公”问题上,此前可以用“不动如山”来形容的话,那在2011年,则是往前艰难地挪出了一小步——6月的最后一天,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批准2010年中央决算的决议,经财政部汇总,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三公”支出合计94.7亿元。此外,在国务院的要求之下,中央各部门大多也公布了2010年度的三公开支。

  按理说,多年神秘的“三公”问题,能够在2011年向前迈进了一小步,舆论是应该给予积极评价的。然而,让“有关部门”倍感尴尬的是,舆论的追问和“较真”将“三公”问题再次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不错,2011年在“三公”问题上的进步,单纯来看,确实是值得称道的,但将这些进步放诸于持续多年的不满,以及逐年增加的“三公”开支的背景上来审视,就会发现,今年的公开行为,充其量可以形容为:一根棉签蘸了点水,润了润久渴者的嘴唇——尚未尝到水味,已然挥发殆尽。

  也就是说,公开、透明确实是公众在“三公”问题上的诉求,但是,伴随着社会进步,今日公众所要求的公开透明,和政府机关表现出来的“公开透明”,是相隔十万八千里的。对于公众而言,需要看到有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使得政府部门能够及时且完善地将“三公消费”公之于众,并通过严格的预算制度,对胡乱花钱的行为有所约束,而不是像今年这样,不情不愿中给出一个笼统且不能说明太多问题的“公开透明”。

  对于“三公消费”的金额,现在广为流传的数据是北大教授王锡锌在《新闻1+1》中提出的“一年9000亿”。严格来讲,一年9000亿这个庞大数据,并非来源于官方的正式公告,仅仅是学者根据一些公开资料的测算,但是,在不公开的背景下,还有人笃定地认为,9000亿还是一个保守数据,真实数据远不止这些。

  缘何如此?其实,在“三公”问题上,9000亿是否准确,可能已不重要。关键是,公众选择相信这个数据,是因为“三公”的真相,一直都被遮蔽在神秘之下。没了真相,自然只能是议论丛生,也只能是胡思乱想。

  关注“三公”

  就是关注公众的“钱袋子”

  说到底,“三公”成为公众议题,只是公众开始关注政府“钱袋子”的表现。此前N多年,在国人的认识中,一直都认为国家的钱就是国家的,自己该操心的是自家的“钱袋子”,政府的“钱袋子”和自己没有关系,政府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其他人无权也没必要过问。

  虽然这样的认识有其产生的历史根源。不过,以现今的眼光来打量,此种认识无疑是狭隘的,在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背后,潜藏的是公民意识的缺失。随着时代进步,公民对“三公”的持续追问,对政府“钱袋子”的关注,正是公民意识勃发,政治及社会生态正在逐步走向文明的表现。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很喜欢讲“家国一体”,国是什么?歌里唱道,国是大的家。既然都是一家人,那家里怎么花钱,又有什么不能说的呢?

  遗憾的是,这注定只能是一种理想境界。至今,在公众的追问中,一些政府部门甚至将“三公消费”归纳到了敏感、不宜公开甚至机密的范围之中。包括北京律师李劲松在内的很多人,都曾向中央及各级政府部门发函要求公开“三公经费”,收到的回复中竟有多个部门表示该数据不属于公开范畴,或属于机密。

  人常言:“国之命脉,在人心”,但某种意义上而言,“国之命脉,在财税”。在税收问题上,被广泛认同的观点是“无代表,不纳税”。意思是说,国家在开征任何一种税收的时候,必须得到民众代表的授权与许可,政府不能随意征税。很显然,这句话所约束的是政府的“收入”问题,它要求政府在征税的时候,必须先要说服公众,得到公众的理解与同意。人人都是纳税人,作为纳税人,当然有理由追问自己的钱的去向。这在今日,已成为一个现代国家公民应该具有的基本常识。

  换个角度来说,在更深层次上,对包括“三公消费”在内的一系列财税问题的追问,其实是公众对于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以前是负责一切的、高高在上的“大政府”,现在却是社会、个人重新分配权力,接受监督与限制的“小政府”。某种意义上,对财税问题的追问,也未尝不是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推动。

  温家宝总理曾表示,三公消费“应该管得住,必须管得住”。而2010年底的时候,《人民日报》的评论则指出,“公车改革不见得需要特别高明的设计,它最需要的就是触碰既得利益的改革决心与魄力。”其实,何止公车改革是这样,“三公”乃至一些涉及政府公务消费的问题上,并不需要特别高明的设计与措施,最需要的只是“触碰既得利益的决心与魄力”。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要敢于晒账本,只有每一分钱都能在阳光底下流动,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编辑:温磊
分享到微博:
 
 
  相关新闻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