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家居在去年12月,因该公司拒付上海工商局133万元罚单,并否认造假,再度陷入舆论的漩涡。后据《新世纪》周刊报道,关于达芬奇家居的这桩密码再次面临无解。据报道,达芬奇“造假门”惊现“案中案”,不仅还原了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记者李文学炮制达芬奇新闻事件的始末,还披露其涉嫌利用媒体公关对达芬奇进行敲诈勒索。
这让此前一直备受诟病的“达芬奇案”十足上演了一把“大逆转”,令不少媒体人士也为之瞠目。始发于2011年7月的达芬奇家居造假事件,里面暗藏的“达芬奇密码”如今依旧难解。
案发至现在,“达芬奇案”所呈现给公众的大多是伪悲情与伪正义。首先是达芬奇家居经理痛哭流涕,其次发布微博道歉,接着撤销道歉微博,后来是和媒体的较量,接下来和上海工商局唇枪舌战,最后声称要对簿公堂。
只是未曾料到,案中依旧藏着一个案。“达芬奇”面对突然而来的危机采取暗中公关行为。据报道,一位名叫唐英的消费者,因与达芬奇家居有送购纠纷,将线索提供给了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组。而在其后的调查报道中,达芬奇给报道此事的央视记者李文学100万,给投诉人唐英450万元和解金;中间人孙国军收取给权贵见面礼和政府公关费共1210万元。现在曝光的内容是,“达芬奇”不仅声称央视报道虚假,还辩称被人诈骗,央视索贿。
如今的反戈一击,让5个月的时间里,“达芬奇”一直奋力作战的这两条线曝光。可江湖还是层层迷雾,真相还有距离,事实姗姗来迟。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达芬奇有错,但媒体江湖里常有的此类危机公关,让公众难以对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给出一个彻底相信与支持的态度。
公众对任何一方都持有一种怀疑,背后实则是“达芬奇案中案”所暗藏的密码,是社会信任的缺失。企业的虚假在伤害着社会信任;媒体报道新闻所呈现的浮躁,在伤害着社会信任;同样监管的不到位,也在伤害着社会信任。可以说,达芬奇案件所呈现出的危机,是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信任危机的缩影:监管机构不能信,名牌不能信,昂贵也不代表可信,甚至主持公道的媒体也未必可信。一个没有信任感的社会,是难以和谐的,是不稳定的。这桩达芬奇密码,是建设法治的市场经济和公信社会必须破解的密码。
可从现有的信息来看,依靠双方在媒体的各说各话,难以让“达芬奇案”有个公正的结局。“达芬奇案中案”的问题依然很多,在很多疑团仍未获得解决的前提下,轻下结论是否妥当值得商榷。报道里过多采信利益相关者的证词,特别是明显带有过誉倾向的言辞,让真相更加稀缺。央视记者索贿与辅证达芬奇无辜,二者似乎也毫无逻辑关系。但无论怎样,有一点必须明确:在真相依旧尚未清晰的当下,唯有司法的介入,才是破解“达芬奇案中案”里密码的最佳途径。
无论央视还是达芬奇家居,证明自己的无辜,最有力武器就是法律。其实,司法部门快速介入、公开调查过程和调查结论、接受多方监督,原本就该是解决之道中至为重要的一步,可以将其对整个行业乃至整个社会信任感的巨大负面损害降到最小。持续了5个月的达芬奇“口水战”,也有理由要求司法进行介入,以平和、开放心态及早立案,给这场达芬奇案中案一个以法律为依据的公开权威判断。让司法“Hold”住真相,让司法捍卫清白与公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