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公开征集地沟油检测方法于2011年12月31日截止。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征集到近300种检测方法,但公众提供的检测方法是否可行,还需要经过严格的专家验证。(1月2日《新京报》)
去年10月底到去年12月底,卫生部门开展了第二轮向民间和科研机构征集地沟油检测方法。在公众的积极参与之下,似乎检测活动本身已有了重大进展——目前已征集到近300种检测方法。从对科学的态度和检测方式的锲而不舍的精神上,卫生部的相关做法无疑是值得称道的,其执着地探究地沟油检测方法的持续性热情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此次公众提供出来的“300种检测方法”,如果经事实检测再次证明“特异性不强”,是不是还要继续“执着”下去?
有时候,在一个当前并不具备、现实也不容许的客观情况下,对于一项近乎于“科学研究”的“执着”反而不是一件好事。这或将影响和分散职能部门的执法精力,是一种社会成本的巨大浪费。且本可交由科研机构或社会中间组织来解决。
笔者的意思并不是说“征集地沟油检测方法”本身不好,一是有“分散执法精力”的担忧;二是过度执着追求检测方法,有可能让一些职能部门有了推诿责任的“挡箭牌”。从现实上分析,笔者还认为卫生部门“征集地沟油检测方法”的做法,本身就有将“靶子打偏了”之嫌。而仅在“检测方式方法”上过度重视,对于如何从“源头”上治理住、管理住地沟油,似乎近大半年来并未有多大的进展,诸如如何管理餐厨垃圾、如何监管“淘捞环节”,如何由政府力量介入“回收”或“立法强制回收”,公众见到相关部门近半年来有什么大的作为了吗?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治理地沟油和寻找检测方法本身并不矛盾,甚至完全可以“两手抓”和齐头并进。仅关注于或强烈地执着于寻找“检测方法”,也不过是一厢情愿地想“毕其功于一役”而已,这明显脱离了社会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