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阅读】
上海曾是中国女性艺术家起源地
80多年前,上海也曾诞生过中国第一批女画家,她们不但在当时社会中特立独行,更和男人一样,有机会远赴欧洲、日本学习当时最前卫的西洋美术,巾帼不让须眉,有些女画家甚至与徐悲鸿、林风眠齐名。而这个女艺术家群体的诞生,更与当时巨大的社会变迁、文化更迭息息相关。
上世纪20年代,在新文化运动提倡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大背景下,一些家境不错的女学生开始与男子同学、同校,她们选择就读于当时新型的美术学校,并作为中国第一代留洋学生,负笈东瀛、行旅西欧,学习当时世界美术的前端潮流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回国后,她们多半加盟美术学校,享受和男性一样的待遇,并积极投身美术事业和社会活动,参与美术团体的创立、发展,参与和举办大型画展。她们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洗礼,心中没有传统文化中的门户之见和派别壁垒,能以开放的眼光,吐故纳新的胸怀和智慧,不同程度参与了中国美术中西融合的实验。 1929年在上海举行的首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上,中国女性的西画创作得到了首次呈现,并大受学术界好评。有评论认为,上世纪三十年代是上海西画界现代主义艺术潮流泛滥的时期,立体主义、野兽派、印象派画风流行,这种画风与上海这座现代商业城市里无根的、荒诞的现实人生相关联,在当时的上海,现代主义艺术创作成为城市生存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上海这批年轻的女艺术家的艺术探索正与此合拍。
活跃在上海的这批女艺术家中,有潘玉良、关紫兰、唐蕴玉、丘堤、梁白波、周丽华等人,她们大多为闺阁名媛,来自富商和书香家庭,连出身贫寒的潘玉良都受到了官员潘赞化的资助。这些深闺女子得以走出家门,进入新式学堂,接受西方现代美术的科班教育,成为中国第一代杰出的女性艺术家。她们身上仍显示出家学熏陶和深厚的个人修养,带有中国传统大家闺秀的气质,作品融汇中西文化的极高的审美情趣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她们身上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上海城市文明的特征,这批女艺术家被写进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
【辩论会】
会画画的美女就能叫“艺术家”?
正方:看画时想起她的人,总归开心
陈思毅(广告公司总经理、艺术品经理人)
现在,有些从事设计、广告等其他行业的女士跨界画画,也有富豪太太为打发时间来画,更有80后、90后富二代开始画画。她们的共同特点是,画得比职业画家更放松;生活条件好,对销路不太在意,有人画画是为了挣钱,有人开画展是为了交际;她们崇尚有个性的生活,审美口味偏当代,不喜欢传统画法;她们有些人有美术基础,跟过老师,但更多人不愿意跟老师吃苦学习;她们的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长期画画的美女艺术家到底少啊。
这些人的作品有买家,还不少,她们的画往往在特定人群里销售,如商界和其他高端人士。她们的画一般都比较唯美,挂在家里做装饰不错,你看到她的画,会想起这个美女的样子,总归是件开心的事情。
反方:只能骗骗大众、骗骗自己
唐先生(职业画家)
美女艺术家能不能称为“艺术家”是个问题。因为能成为艺术家在美术史上有一定标准,大体是有独立风格,有一定学术地位和贡献。仅仅是会画画的人,一般只能叫“画家”,现在的“美女艺术家”,绝大多数都只能称为“画家”,当然在场面上,叫她们“艺术家”也不犯法,听上去好听,大家开心,也没人追究。有些美女艺术家的作品还卖得特别好,但卖得好和画得好不是一码事,市场的成功和艺术价值是两回事,不能划等号。没什么基础,没什么学术性,能画两笔,就到处自称“艺术家”,这样的人就更无聊了,专业人士都知道怎么回事,只能骗骗大众,骗骗自己而已。
中立方:长期坚持,说不定会爆发
彭鸣亮(职业画家):
美女画画,从好的方面说,是高雅的兴趣爱好,能丰富自己的生活,因为有些美女拥趸众多,有些人有点名气,她们画画,办画展,更能带动周围人对美的关注,有利于提高大众的审美水平。
一些文艺圈的美女画家本身有较高的艺术天赋,特别在色彩上,对美有着超强的理解力,这些都能帮助她们学习艺术。这些名人画画还具有传播快的特点,有利于社会通过关注她们的画继而关注美术。她们虽然大多半路出家,边画边炼基本功,目前也没有什么艺术成就,但谁也讲不清她们如果不带着玩票心理,长期坚持画下去的话,未来会不会在艺术上爆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