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就型:女主持人画画让老艺术家望尘莫及
沪上几位美女主持人近年来也加入绘画队伍,她们中有新闻和体育节目主持人谷永立、全国金话筒奖获得者李怡蓉、80年代综艺节目主持人赵艳红,据传主持人倪琳也在学画。
电视节目主持人谷永立的画不但举办过个展,更出现在六年前的上海艺术博览会现场。那时,她不仅担任艺博会开幕式司仪,更包下艺博会黄金展位,售卖自己的油画作品,一时成为艺博会上人气最高的艺术家之一。谷永立学画时间不长,还在艺术仓库租下画室,投入油画创作。通过画画,谷永立结交到不少艺术圈和收藏界的新朋友,售画收入也十分可观。谷永立的画较多采用暖色调,色彩绚丽。她说:“我的画都是这样的亮色调,我喜欢我的生活是光亮的、美好的。 ”她认为,绘画是自己职业生涯的一味增强剂。有的人用兴趣来放松,有的人用它去赚钱,谷永立则是用兴趣去沉淀自我,让自己心神宁静,在其中获得更多人生启发。
李怡蓉则是从5岁起就学习绘画,从云南到上海来发展后,生活的寂寞让她在主持节目之余想到拿起画笔,在画布上倾吐和宣泄情绪。电视的表面浮躁和绘画的宁静平和,让李怡蓉找到一种平衡。李怡蓉画的花草和猫,千姿百态,色彩亮丽,十分惹人注目。一开始她还不敢这样画,后来,画友告诉她,就应该这样画,不用走学院派的路子。李怡蓉的画还得到绘画大师程十发等人的赞许,她回故乡云南办画展时,利用自身影响力对当地贫困学子进行了捐助。
在这些美女主持人眼中,画画不但是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高雅享受,更能成就自我。她们大多会拜圈内名家做老师,以轻松的心态介入,用不了几年,就开画展。因为跨电视和美术两界,知名度高导致追捧者众多,美女主持人开画展往往“人山人海”,让许多画了多年的老艺术家都望尘莫及。
这些女主持人的绘画一般都不追求写实、造型等学院派的讲究,圈内人一看,往往会觉得 “画得比较艳”,而圈外人则慕名而来,往往会被其夺目的色彩所吸引。
不甘寂寞型:最愿意参加“太太绘画团”
还有些美女画画,是想要寻找生活新支点,她们往往生活无忧,甚至出身豪门,经济、事业都比较独立,没有孩子或孩子已经大了,她们把画画当做兴趣,更有人把画画当作人际交往手段。
陈凡是一家国营文化单位的编辑,自幼喜欢美术,老师也夸奖其聪明有才气。但在国营单位过得舒服的陈凡很久后才想起画画,大概在2004年前后,艺术品市场热起来了,拍卖场上,陈小姐看到画都卖得那么贵,站在画前,陈凡忍不住挑剔。看到此景,朋友们便撺掇她也去画画,“你有天分,肯定会比他们画得好。 ”
受此鼓励,平时上班都不愿早起的陈凡不但买来画布、颜料,还在朋友介绍下,拜了本市几位著名的大画家为师。可不久,陈小姐就不去老师那里了,据身边熟悉的朋友透露,可能是老师太严格,虽然认为陈凡基础不错,但仍要求她从素描学起。陈凡受不了这个苦,索性就不拜老师了,只在家里画。时间一久,鼓励的人少了,陈凡对自己的创作有点不知所措,况且她看到别人搞创作、办画展付出很大,要画出名堂更是难上加难,就有了畏难情绪。这个时候,她老公也对她的追求能否持久产生怀疑,她打起了退堂鼓,画家梦就此不了了之。
邓太太是香港某老牌大企业老板的夫人,生活无忧,闲暇时多,于是就想起画画。像邓太这样的画家在海内外都有不少,还经常飞来上海同朋友相约玩乐,画画只是她们业余生活里的重大调剂。邓太认为,跟老师学会有一个模式,不利于打开思路。邓太还认为这些所谓“老师”审美落后,教不了她。邓太这样的“艺术家”有固定的小圈子,她们的画风走抽象路线,写实对于她们来说,就是落后的审美。当然,邓太也时不时地把她生活中喜欢的事物画到画里,比如宠物、花卉之类。邓太还对“太太绘画团”之类的沙龙有浓厚兴趣,她对上海一位相熟的艺术经纪人说,你在上海组织这样的团体,我一定参加。
闵榕是离婚后才开始画画的。前几年,闵榕离了婚,她和原老公都是从事设计和广告的,有自己的公司。本来,夫妻两个钱挣得不少,日子过得挺好。可是某一日,喜爱收藏的老公携一年轻女性参观某场拍卖预展时,被人发现,再过一段时间,爆出闵榕与老公离婚的消息。
离婚后事业依然红火的闵榕,却在工作之余拿起了画笔开始油画创作。闵榕年少时学过国画,后来又进修过油画,基础还在,在一两年里就创作出数十幅油画,并举办了一次画展。她认为,多年的经商经历让自己成熟,学到在绘画中学不到的东西。画展非常成功,一时好评如潮,最高的评价来自某时尚杂志,认为闵榕的画达到吴冠中先生所说的“艺术就是真性情”的高度,还在她的画中读到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审美迹象。
可是画展结束后,闵榕在画坛就没了声息。据说,闵榕画展结束不久之后又再婚了。
【美女艺术家特征素描】
家境:美女艺术家基本上家境富裕,要么老爸老妈特有钱,要么老公开公司或有社会地位,要么自己事业有成,很少看见家境不佳,自己非常刻苦地希望靠画画卖钱养家的。
画风:基本上都走抽象路线,如果是国画也以写意为主,这样的画法随心所欲,自由灵动。画面色彩多半绚丽,符合她们内心对美的向往。这种作品往往印在丝巾、包包上会有出彩的效果。
走向:很少能长期坚持,往往画一阵,办一两个展览,出一本画册,轰动一下,最后不了了之的情况较为普遍,但也有少数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间断性地进行美术创作。
【文化追问】
上海“美女艺术家”为啥特别多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黄阿忠教授认为,美女艺术家的出现同上海这座城市的洋场遗风以及长期造就的独特文化氛围有关。
他说,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就有一批有钱人家的公子、小姐学画,追求风雅,追求洋派。在四五十年代,上海出现一批画室,这些画室相当于私塾,学费相当高,里面有一批有钱人家的太太、小姐去学画。八九十年代,上海也曾出现过非科班的学画美女,如毕业于华师大中文系的陈巧巧,在一次打赌后开始画画,参加过1990年的上海青年美展。如今,不断有现代女性加入学画队伍,她们多半家庭条件不错,这些学画的美女,有的艺术天赋不错,甚至某些作品里灵光乍现,但她们画画只是为享受生活,多半不愿意像科班学生那样从头学起,所以她们画画大多无拘无束,有时候碰巧感觉也对,但绝大多数人不能长期坚持。
上海这座城市为美女艺术家的生存提供了条件。洋场遗风、西方架上绘画的高雅形象、洋派趣味的畅行,社交派对的需要,使得美女艺术家在其中往往如鱼得水。美女是众人追捧的资源,尤其是风情万种的美女开画展,更是一道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