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头条回顾 联系方式:029-86519800 华商网官方微博
新闻首页 陕 西 调查·策划 国 内 时 评 社 会 国 际 图 片 网 事 娱 乐 体 育 人事任免 世园会 问道楼观
热点:皮革废料变胶囊 西安墓园 西安城墙假货之争 中华儒商诈捐 《泰坦尼克》热映 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柏树林古建筑失火 渣土车撞出租车  
华商网 > 新闻 > 中国报道
湖南成功研制矿用救生舱 可供10人生存120小时
http://news.hsw.cn    来源: 红网  2012-01-17 08:19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10658000定制,3元/月!
 
推 荐
一座荒城:日本福岛禁区
一座荒城:日本福岛禁区
意大利游轮触礁致死5人
意大利游轮触礁致死5人
·7岁女孩照料残疾父母 承担家中大部分家务
·意大利搁浅游轮船长被捕 被指选错航线涉嫌谋杀
·男子持刀杀生母并将其头颅割断 逃亡15个月终落网
·洛阳一重点工程变烂尾工程 系因质量鉴定引发争议
·北方局地大雾南方大部多阴雨雪 专家提醒加强防范
·深圳警方东莞扫黑遇暴力袭击 开枪自卫误杀一的哥

  可移动式救生舱是一种具备抗压、隔爆、隔热的钢结构紧急避险装备。本组图片/记者陈勇

  对讲电话可以直接与矿井控制中心对话。

  氧气罐,可以连续为10人供氧120个小时。

  救生舱可容纳10人。

  矿难发生后,湖南造救生舱可保命120小时

  湖南省成功研制矿用救生舱:可容纳10人,防爆、防压,可以提供氧气,有“空调”

  1月15日上午,24岁的王瑛和他的9名同事从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里走出来,安然无恙。他们作为这种新研制的救生舱的真人避险试验人员,在舱里待了111个小时。国家安标中心授权检测负责人在现场宣布:“综合各项试验数据和舱内人员的生存状态,表明试验顺利。”这标志着我省可移动式救生舱研制成功。

  【实验】

  10个人“被困”了111个小时

  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外表看上去如同一节火车车厢,长达10.2米,长方体,舱体下有滑轮;舱内顶高1.75米,宽1米,中等身材人员可以在舱内自由活动,没有拘束感。研发企业负责人介绍,救生舱核载10人,容纳12人也不成问题。

  王瑛等10名试验人员于1月10日17时34分进入舱内,到1月15日8时34分才从这个密闭的救生舱内出来。“火车上的基本用品这里也有。”王瑛说,“试验期间,我们在里面除了操作相关设备外,也玩了扑克、看报纸看书。当然,在里面待了将近5天确实觉得很无聊。”

  这次真人避险试验,设置了专门的环境,舱外温度111个小时内长期处于55摄氏度,舱内不允许有外部电源、与空气完全隔绝。舱内备有水、压缩饼干,这些天王瑛等10人在里面就靠这个为身体提供能量。

  舱内还备有厕所,企业负责人介绍,考虑到粪便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舱内设计了一个排泄物处理系统,类似于一个小型的“过渡舱”,粪便倒入“过渡舱”后将盖板盖住,再通过一个阀门将“过渡舱”与外界相通的小门打开,排泄物就出了救生舱,舱外的毒害气体也没办法进入舱内。

  【解析】

  舱内 保持30℃有氧环境

  矿难发生的时候,矿内往往存在可以直接致人死亡的有毒有害气体,并且矿内伴有爆炸。救生舱与外界完全隔绝才能保障舱内人员的安全。

  在这样的舱内,矿工怎样生存?记者看到,舱内有专门的氧气罐,可以连续为10人供氧120个小时。同时,在舱内有废气处理系统,通过药剂将人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处理掉。

  在矿难发生时,矿内温度一般在55摄氏度左右,这种温度将通过舱体传递进舱内,另外人体也会产生温度。可移动式救生舱专门有空气调节系统,通过电力将水凝固成冰,利用冰为舱内降温。相关负责人介绍,即使受外界影响断电,舱内有备用电源,可以继续生产冰块,使舱内温度保持在30℃左右。

  舱外 隔绝毒气,抗压防爆

  这种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在矿井使用时,一般随轨道移动到作业面。矿井发生事故时,矿工在逃生无望的情况下,可迅速进入救生舱。在井下,这种救生舱的抗压、防爆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种救生舱采用的是坚硬的钢制壳体结构。另外,在这个舱内有一个舱外环境监测系统,舱内人员可以直接通过这个仪器知道舱外的温度、瓦斯浓度、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等。相关负责人介绍:“被困人员通过这个仪器,可以判断出舱外是否安全,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他们可以选择从救生舱出来。”

  为了实现舱内人员与营救人员的联系,在这个救生舱内还配备有专门的通信系统,可以直接与矿井控制中心对话。王瑛在体验后说,在救生舱里知道外面安全后,如果发现救生舱门被堵死,还可以通过紧急出口逃生。

  据悉这种救生舱价格不菲。目前研制成功的这种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大约需要200万元一台。

编辑:张丹
分享到微博:
 
 
  相关新闻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