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头条回顾 联系方式:029-86519800 华商网官方微博
新闻首页 陕 西 调查·策划 国 内 时 评 社 会 国 际 图 片 网 事 娱 乐 体 育 人事任免 世园会 问道楼观
热点:皮革废料变胶囊 西安墓园 西安城墙假货之争 中华儒商诈捐 《泰坦尼克》热映 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柏树林古建筑失火 渣土车撞出租车  
华商网 > 新闻 > 中国报道
中国超50城市发生地面沉降灾害 部分被预言将消失
http://news.hsw.cn    来源: 央视《新闻1+1》  2012-02-21 06:24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10658000定制,3元/月!
 
推 荐
台湾少女“无裤日”乘地铁
台湾少女“无裤日”乘地铁
浙江万人同吃“百家宴”
浙江万人同吃“百家宴”
·中学老师写“万言书” 希望教育不要沉沦下去
·余秋雨被曝为熊胆企业题词:百般熊姿 一派人道
·记者采访遇车祸送伤者上医院 称“救人不容缓”
·郑州一餐具消毒公司气味呛鼻 池里漂卫生巾(图)
·男子因起争执勒死女友 “与尸同居”5天玩网游
·电影学院试卷被盛赞 PM2.5、“女同”成试题

视频:西安地下水超采 14条地裂缝地面沉降

  我国发生地面沉降灾害的城市超过50个,最严重的是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由于地面沉降,有城市甚至被预言会在几十年后消失。其中华北平原区地面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范围,达到6万4千平方公里,占整个华北地区的46%左右。2012年2月20日央视《新闻1+1》播出《地面沉降,不能承受之重?!》,以下是节目实录:

  节日导视:

  以前那个水面很低的,地面高,现在是水面高了,陆地低了反而。

  三层变成了两层小楼,底下一层已经变成成地下室了。

  它两边都裂了,已经裂空了呢。

  地面沉降,被称作温水煮青蛙的慢性病,它到底有多严重。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副院长 张作辰:

  地面沉降的区域主要有三大片区,一个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个是华北地区,另外就是陕西和山西的汾渭地区。

  全国地面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地区达到7.9万平方公里,我国首部地面沉降防治规划获得批复。

  专家还建议,在地质松软地区应限制大型建筑的建造,以减少对地层的压力。

  不断涨高的城市,不断拓展的使用空间,不断增加的用水需求,究竟如何守住我们的地平线,《新闻1+1》今日关注地面沉降,不可承受之重?!

  主持人 白岩松: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要问中国的运动员里谁个最高,毫无疑问,上海的姚明啊。但是去年姚明退役了,不过姚明虽然退役了,上海这座城市在中国的高度的冠军榜上依然不会让开位置,接替它的是高楼。来,我们看看身后的照片。这是三栋高楼,跟瓶起子那栋高楼隔着一栋高楼的是,正在建设的中国第一高楼它的名字叫上海中心大厦,它的设计高度是632米,了不得了,现在它早已长出了地面以七天一层的速度正在向上建,大家可以想象什么时候它就会封顶了。但是看着非常棒的一栋全中国的第一高楼,可是最近突然跟这样的一个画面联系在一起了,地面上怎么出现了裂缝呢,好多人的腿和脚也证明了大家也是感到非常的担心。不知道这是不是摄影记者还是微博的发布者,大家都在关心,这个中国第一高楼,和地面的沉降到底有没有关系,跟这个裂缝到底有没有关系,我们一起关注一下。

  (播放短片)

  解说:

  号外号外,陆家嘴环路,即环球金融中心与在建的上海中心发生地面裂痕,地形已经开始上下错开。2月16日,一位网友一条微博几张图片,引发的是强烈关注。长约七、八米,两侧地面有明显错位,一直延伸到北侧的人行道上和花坛周围。这条位于环球金融中心花侧车库出口附近的裂缝,一时之间它到底因何而生,又是否干扰安全?

  2月16日当晚,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上海发布作出了回应,就网友关注的陆家嘴东泰路地面出现裂缝现象,上海中心大厦建设方表示,大厦则开工之日起即进行严密跟踪监测,均处于受控状态,地面裂缝是基坑施工过程中的正常沉降现象。目前地下结构工程已完成,引起沉降因素基本消除,正待阴雨天结束都对裂缝进行修复。跟踪监测不会停止。

  正常的沉降现象,处于受控状态,这样的回应暂时打消了人们的顾虑,但却让地面沉降这个老话题再次升温。

  上海市民 杜月明:

  以前不是这样的,以前就是柱子,铁栏杆,铁链条把它连起来的两边,以前拉各水面很低的,地面高,现在是水面高,陆地低了反而。

  记者:

  以前地面比水面高多少?

  杜月明:

  高两米。

  解说:

  不断的地面沉降,地面的高度已经明显低于苏州河河面,根据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从1921年到1965年上海市区总共沉降了1.69米,有专家称,如果当时没有开始治理沉降问题,那么上海可能早就在2000年前就下海了。而过度抽取地下水,曾经是造成上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所以从1966年开始,上海开始限制地下水开采,和人工回灌地下水,要求地下水用户在冬天将地下回灌与其夏季开采等量的自来水,从而恢复土层弹性,控制地面沉降。

  本台记者 陈常伟:

  您现在看到就是位于上海大学内的一口地下河暗井,这口井现在正在向地下100米到300米的含水层注水,像这样的一口井每小时的流量达到近30吨,而全天的注水量可以达到近500吨。

  解说:

  目前整个上海市共设有121口这样的回灌井,每天源源不断地为上海市的地下回补水源。此外上海市每年都会拨出大量专项资金用于地下水的监测。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陈华文:

  在十一五期间,我们上海地面沉降的投入在管网的改造就两百个亿,那么在我们的监测方面,大概一年是将近两千万左右,那么我们还有其他的措施,比如回灌这个措施上,大概一年也是这样,一个亿左右。

  解说:

  巨大的投入所换来的是以毫米计的成果,2007年上海全市地面沉降量,从2005年的8.4毫米,减少至7毫米以下,而在不久前通过的上海市地面沉降十二五防治规划中,提出的目标是确保全市年平均地面沉降量控制在6毫米以下。来之不易的成果,而未来的挑战也不容小视。在建的上海中心632米,毗邻的金茂大厦420.5米,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米,在2009年的一份排名榜上位列世界第四最高城市的上海,还在高速成长,它是否会给受到沉降威胁的城市带来更大的威胁,而最近一个新的词汇也为人所熟知,就是不均匀沉降。

  今年1月,上海地铁4号线海伦路站就因为发现有不均匀沉降的情况,实施了封站大修。

  白岩松:

  上海毫无疑问是目前中国最高的城市,甚至在世界的最高城市上排名都是前几名,我们看看它长高的过程,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新建的高层建筑是40幢,八十年代新建是650幢,九十年代开始明显提速2000多幢,百米以上的超高建筑就100多幢。1993年以来上海平均每天就“站”起一幢高楼,目前高层建筑已经有七、八千幢了。但是就在我们看着上海越来越高每个人都去仰望上海的时候,可能不知不觉地我们的脚却在向地下陷落,上海这座城市会不会成为海下呢?这还真不是一个耸人听闻的感觉,接下来我们要连线一位专家,是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的蒋明镜教授。

  (电话连线)

  白岩松:

  蒋教授您好。

  同济大学地面建筑与工程系教授 蒋明镜:

  你好。

  白岩松:

  上海中心大厦的旁边出现了这样的一个裂缝,到底两者之间有没有关系,要不要开始为它的担心,是不是地面沉降的一种征兆?

  蒋明镜:

  应该说从目前情况看,它应该是一种施工期引起的一个沉降,由于施工沉降产生的一些灾害,是不是长期的,比如说若干年之后,比如说十年、二十年以后这个情况呢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白岩松:

  但是蒋教授这幢楼就是再次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因为上海的高层建筑已经七八千幢了,而且还会继续增长,但是对于上海这样一个沿海而且在浦东的地区,整个地基也未必那么坚硬,而是相对松软,我们是不是要采取一些防范甚至是强硬的措施,制止上海越来越高了?

  蒋明镜:

  这个要看技术,我们的现代技术,应该说如果说我们高楼这个技术有能力打入到下盘非常僵硬的地方,并且在施工期的时候,能有一些方法比如说目前可以引进日本的气压沉降法,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在施工期对周边产生的沉降的影响,应该说可能。但是如果说我在处理不够,或者没有打入到很坚硬,或者是施工方面不能够保证我的技术这一块,沉降很小,还会有长期沉降的危险,特别是这种作用下上海这么一个天然软土,沉降如何呢,应该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还有待我们国家,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呢在这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大投入找到解决的方法。

  白岩松:

  好,蒋教授,最后就是一个向您征求一个非常简单的一个态度,面对未来就是对于地面沉降,对于上海的威胁来说您是更乐观一些,还是更担心一些?

  蒋明镜:

  我觉得只要我们上海市政府,在软技方面加大投入,不仅仅控制地下水方面加大力度,而且在土体的退新,施工方面加大力度,应该说我觉得还是有能力,中国人很聪明的,我觉得更乐观一点。

  白岩松:

  好,谢谢蒋教授接受我们的连线。其实大家听到这里的时候可能觉得只有类似像上海、广州、天津这样的一个沿海的城市可能在面临着地面沉降这样的威胁,在今天的《新闻联播》当中有一条消息非常短,短到了可能让您忽略不计的这样一种感觉,但是其实在这么短的一条消息里却隐藏了非常让人担心的一个局面。来,我们先看看这条消息。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温磊
分享到微博:
 
 
  相关新闻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站简介 | 产品服务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02-2012 华商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80006 陕ICP备08101257号 SP服务代码1062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