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博物馆,使用了大量从拆迁工地捡回来的砖瓦。

王澍(资料照片)

2月27日,《纽约时报》报道称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公民,并且是第四年轻的得奖者。此前,美籍华人贝聿铭在1983年获得这项大奖。
王澍是谁 长于西安的60后“文艺青年”
王澍1963年11月生于新疆,长于西安,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他喜欢箫管,擅长书法和山水画,执着践行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享有“中国最具人文气质的建筑家”美誉,他和他的业余建筑工作室营造出一批素朴深沉的作品:瓦园、垂直院宅、文正图书馆、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博物馆……以及用“瓦爿墙”与“竹模板”围建起的上海世博会滕头馆。
昨天,人在美国的王澍在电话里笑言,“我的心情非常复杂,这是个巨大的惊喜。”王澍对于得奖有着很多的感慨:“因为普利兹克奖并不是针对设计师的某件作品而颁发的奖项,而是要根据设计师在一定时间内作出的一定数量的作品之后才作出的肯定,所以很多建筑师在60岁的时候才能得到。我突然意识到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做了如此多的事情,看来真诚的工作和足够久的坚持一定会有某种结果。”
“回过去看,我也很惊讶,10多年里我竟然做了那么多事情,以至于家里的生活一团乱了。”而这个被他称为“一团乱”的家,其实可以算是王澍建筑探索的起点,“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做,一个60多平方米的家,做了一个中国园林在里面,还用木头做了八盏灯具送给太太。”
与王澍有几十年交情的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助理葛明评价王澍是个“文艺青年”,“大三的时候他就能把康德的《形而上学导论》翻烂,案头还经常摆着罗兰巴特等哲学家的书籍,还能背出《世说新语》,写小楷的毛笔字甚至能感觉到笔尖上有几根毛。画一幅图就像古人用毛笔写字画画一样。在那么快的生活节奏里,他能用很慢的方式塑造房子,很有打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