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啥得奖 他的作品超越争论
“中国有那么深厚的文化,当我们看到到处在拆古老的建筑,当年那些有尊严的材料,如今像垃圾一样被丢弃,所以我们要用智慧的方式把这种材料复活。”王澍这个“以旧材料纪念过去、同时又采用现代形式”的出发点,是他的主要获奖理由。
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评价道:“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而发起这一大奖的凯悦基金会主席托马斯普利兹克在声明中说:“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这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面将要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我是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材料的问题。比如古董,中国人会对那种使用过的痕迹有着特殊的感情,比如包浆所具有的那种特别的光滑视觉。”王澍认为,“新的物件所散发出来的那种光亮则是完全不同的。现在中国有很多建筑被拆除,而那些废旧的材料经过重新使用,会找回原来的尊严,散发出复活的光辉。”他希望通过建筑让人们放慢脚步,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重建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他如何做到 坚持理想、孜孜以求
当初,王澍的父母认为艺术家是难以谋生的,所以要求他必须学习理工科,但他坚持要学习一个和艺术有关的理工科专业,于是最终找到了建筑学。
“这个人有才华,但是呢,有点个性,是个不守规矩的人。”中科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齐康是王澍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他感慨,“那个奖很大,中国人没拿过。”他还回忆起1985年,王澍曾当他的面口出狂言说,“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杨廷宝是一个,齐老师算半个。”
在研究生毕业后的1990年到1998年这8年时间里,他没有接任何建筑设计项目,也不想在任何的专业部门工作。他与工匠们在一起工作,在真实的建造中获取经验。
他最常说的两句话是,“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和“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他学箫管、擅书画;所以他戏称自己为造房子的人,并一直执着地践行着他的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
有人评价王澍说,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为了自己认准的事情孜孜以求。昨天,王澍也说,他的成功,在于坚持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