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发起提案,建议中小学停止评选三好生。提案中列出四大原因:一是少年阶段,人为分出优劣,不利学生成长;二是家长学生纷纷送礼,滋生教育腐败;三是小小年纪,学会种种不正当竞争,侵蚀儿童心灵;四是经社会调查,多数老师家长反对。(3月4日《南方日报》)
一些社会现象对三好学生评选的侵蚀,已经让三好学生所具有的激励效应远远落后于其传递的负面效应。取消三好学生评选的呼声也此起彼伏,这个提案不过是其中的诸多呼声之一。
问题是,取消三好学生评选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三好学生的评选有了很多年的历史,为什么那么多年都没有太多的争议,也没有侵蚀到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在很多过来人的心目中,对三好学生充满敬畏,偏偏到了最近几年,其负面效应那么明显呢?我们在指责三好学生诸多坏处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三好学生评选沦落到如今地步的潜在因素呢?或者说,我们更应该判断,到底是三好学生评选的这个方式出现了问题,还是如今的社会氛围出现改变而侵蚀了三好学生。
这个问题必须弄清楚。因为,这关系到的不仅仅是一项评选制度的问题,还有整个社会对社会风气改变下,诸多认知是否发生裂变的清醒程度。以目前的社会氛围来说,别说是学校评三好学生,但凡涉及到利益的东西,又有多少能够抵御金钱等方面的侵蚀呢?这不是制度设计的有问题,而是人们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随着社会风气的改变而逐渐改变,而这种改变所带来的影响就是很多本来运行得很好的制度,因为这种改变而发生了变化。
很显然,这样的悲剧不应该用取消三好学生评选来承担,而应该从人们对社会规矩的承受能力上寻找突破,否则,今天取消了三好学生,明天说不定又得取消什么。也许理由有很多,但这些随时可能被取消的制度中那些优势,比如对孩子们的激励等效应又有什么来替代呢?傅万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