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河北的刘喜梅3年来10次来到重庆,劝自己的儿子回家,像其哥哥一样进入国企工作,端上铁饭碗。然而儿子并不领情,导致母子矛盾不断升级。(3月12日《重庆晨报》)
尽管这位母亲为了儿子进国企,几乎动用了所有手段,甚至有些过激,但这一切掩盖不了那份浓浓的母爱。归根到底,这位母亲是希望儿子的生活能够稳定下来,希望他能够过得更好,过得更加舒适。这份爱很无私,很伟大,却也很沉重,尤其是这份爱深深烙上了这位母亲的价值观后,变得更加让人无法承受。
有人说,这出剧情还应该有国企的戏份,如果不是国企待遇太好了,这位母亲也许不会这么偏执。国企的这些优势确实是现实存在的,不光是这位母亲,之前武汉举办过一次国企招聘会,据说因为前去的应聘者太多,把门都挤坏了。可是,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即便国企待遇再好,也不代表所有人都愿意挤破头往里钻,至少在这位母亲的儿子眼中,这些所谓的优势没有任何吸引力,这也是现实,一个必须尊重的现实。
既然很多人尊重国企待遇好的现实,那么为什么没人去尊重这位儿子选择工作的自由权利呢?当我们的思维局限在某些固守的思路上时,就会让尊重变得那么沉重。我们总习惯用自己的思维来替别人做主,总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替别人思考问题,别人稍有不满,顿时觉得辜负了自己,这是一种可怕的思维侵略,是一种令人哀愁的意识绑架。
当这位母亲一意孤行地坚持己见,丝毫不顾及儿子的感受与意见时,她的那份爱已经变味了。这时候,更多人应该劝劝这位母亲,把太过张扬的爱收一收,给孩子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这也是一种幸福。傅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