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南省汝州市往西,在公路两侧停靠着面包车、越野车、市政洒水车、市政园林绿化车、小轿车、油罐车等各种车辆。这些车辆都是报废车辆经过翻新改装后重新出售的,他们的“出厂商”就是道路两边的各户农家。在这10公里道路的两旁,基本家家都从事汽车改装。由于拼装车市场规模很大,这里被戏称为“中国三汽”。
更为可怕的是,这些组装车大多流入农村,有些竟然被当作校车来接送学生。在心惊肉跳和不寒而栗之后,笔者感到更多的是愤怒和不解。其一,报废车辆的零件如何能够顺利地流到黑工厂?国家对报废车辆管理有着严格的规定,除了强制报废、强制回收、强制切割外,明令禁止报废车辆零件以任何形式重新流入市场,可为什么在当地买卖报废车辆零件却成了公开的秘密?其二,“改装车”如何能够在当地顺利生产并流到市场?面对绵延10公里的“生产规模”和种类齐全的车型,别说生产、运输、销售的组织者,就连身在其中的普通打工者都心知肚明,监管部门的信息难道就如此闭塞?
应当说,只要有关监管部门在“改装车”的零件来源、加工制作、运输销售、日常监管等环节上稍加重视,这样的非法车辆要想流入市场都是不可能的,更别说形成“中国三汽”这样的规模了。但遗憾的是,如此多的职能部门、如此多的监管环节,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形同虚设。在它背后暴露的是地方保护主义在抬头,部门利益在作祟,监管人员对不法行为在放纵,这才是问题的危害之处、可怕之处。
面对盖满地方保护主义烙印的“中国三汽”,人人都是输家。管理者失去公信力,消费者失去应有的保障,而靠制售“改装车”发财者,最终也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逃脱不了法律的严惩。看来,从根本上杜绝制售“改装车”的不法行为,铲除“中国三汽”的生存土壤,一方面要彻底打掉地方保护主义的“保护伞”,看好自家的门,管好自家的人;另一方面要加大司法查处力度,以严刑峻法惩治不法者。这两手都得硬。晓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