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国务院召开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温家宝强调,当前反腐倡廉建设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较大差距,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就是腐败。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政权的性质就可能改变,就会“人亡政息”。并对今年要重点抓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几方面工作作了部署。
腐败乃民怨所在,反腐乃民心所指。其实,在去年召开的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温家宝就有过类似表态:“奢侈浪费和形式主义不仅浪费钱财,更重要的是消蚀奋斗精神,败坏社会风气,同样是一种腐败行为,同样能导致人亡政息”。应该说,连续两年的廉政工作会议上,“人亡政息”被一再提及,这绝对不是官话的“条件反射”,这分明是一种掷地有声的重磅警告。
说起来,这些年来,反腐败不可谓不尽心、不努力,但当今天站在“人亡政息”的高度,来看当下反腐败面临的严峻情势,就很能理解总理的担忧:为什么经过这么多年的反腐之路,各种形式的腐败行为依然层出不穷,而整个社会,对腐败的严重程度,依然是感同身受?
不难判断,此前所有的努力,并没有遏制腐败,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否则,温总理何以有“人亡政息”之谈?多年的反腐败,亦让上上下下意识到治理腐败非从源头入手不可,唯有扎紧制度的篱笆,腐败方可无可遁形。遗憾的是,知易行难,反腐败工作往往乐此不疲于治标,治本之策常常被搁置。诸如新疆阿勒泰官员财产申报、四川白庙乡“三公”公开等地破冰之举都获得了公众一致的赞扬和期待,却终究没有形成制度上的回应和推广。也正是在公众已经“过河”的前提下,反腐败工作不跟着榜样走,却沉浸于河里“摸石头”,这不扩大“反腐倡廉建设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的差距才怪。
追根溯源,反腐败的核心,就在于限制公权,不触及这个问题,只能是“反复反腐反复腐”。反腐败迟早得从根子上一并解决,民心所指,即是改革所在,反腐败,唯有推进和深化制度层面的改革。比如,严格控制三公消费,切实推进官员财产申报、财政公开等等,都是公认的治本之策,反腐败就是要从根子上对公权严加限制,把腐败关在制度的笼子里。
这次廉政会议,正是围绕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应对之策,例如要求“三公”经费“详细公开”等。温总理讲话甚至提及禁止用公款购买香烟、高档酒和礼品等这样的“细枝末节”,同时对公务接待费用、公务车购置、出国出境经费等都要求详细公开。另外,重申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制度等。虽然,这些内容,并非第一次提出,但在实际操作层面,还是提出了更详细的反腐要求。
说到反腐,我们需要认识到,虽说腐败在各国都不同程度存在,但中国当下的腐败,是国家民主法治进程中的一种副产品和伴生物,与制度不健全关系密切。因而,尽管当下的反腐败工作也“有声有色”,但正是制度层面的口子长期得不到修补,使得反腐败工作犹如在漏网之鱼中间“抓大放小”,以至于腐败最终成了一个关系政权性质的大问题。在“人亡政息”的警示面前,是时候要堵住制度的漏洞了,这是最佳也是极为迫切的破题方案。不从制度层面入手,所有努力带来的效果也终归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