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尔滨双城市榆树村的希望小学被公开出售,村里称卖学校的目的是为了补财政亏空。据悉,所出售的学校是2002年日本友人吉冈利光捐资修建的。当地教育局称,局里已表态不同意出售,“但以前曾有些村偷着就把学校卖了,我们没有执法权,管不了。”(4月17日央视)
曾经,希望小学寄托了无数人的希望。学校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凝聚着社会对希望工程的爱心。而很多人也通过整个社会的这种爱心表达,圆了自己求学的梦。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年,希望小学的生存状态似乎一直不太理想。各种有关希望小学的被更名、关闭、撤并不绝于耳。比如河南平顶山、漯河的总共98所希望小学中,目前有近60所学校更名了,而国内其他地方也大致如此。因此,在准备变卖希望小学的当地看来,这也是一种自救,至少可以把当年欠的工程款还清了。
希望小学生存艰难,对其资产进行变化,未尝不是一种资产盘活,总比一些希望小学因为没有学生上学而闲置,甚至倒塌要强很多。但如今的问题是,卖可以,卖的钱到底该怎么用?如果所得资金依然用在教育投入上,依然能够让那些需要希望工程呵护的孩子们继续得到社会爱心,只是变了一种方式继续“希望”的话,这也算没有辜负希望小学的本意。如果变卖后的资金最后用来给财政进行补亏,相当于享受希望爱心的不是学生,而是政府的财政,这显然是令人无法接受的。只要是冠名为“希望”两字,就不能成为政府财政补漏的商品。
卖希望小学补亏空的做法警示我们:希望小学是否还有希望,前提必须是有关部门用监管来保驾护航。如果希望小学成了补亏财政的希望,损伤的不仅仅是很多人的希望,还有很多爱心与尊严。 傅万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