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出版的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这样一起病例:患者接受肾脏移植手术后,移植肾逐渐衰败,医生将其摘除,移植给其他患者。这是美国医学史上首次公开报道的活体摘除移植肾后回收再利用病例。
这起病例引起热议,有人担心伦理问题,有人忧虑安全问题,也有人觉得这样有助缓解器官供需矛盾。
事情发生在芝加哥。27岁的伊利诺伊州男子雷·费林一年前发病,肾脏结疤,无法过滤血液,只能透析。去年6月中旬,费林的妹妹捐给他一个肾脏。可惜好景不长。数天后,医生告诉费林,移植肾出现同样问题,必须摘除。
西北大学器官移植专家洛伦佐·加隆认为,如果移植肾在遭到不可逆转的破坏前摘除,可以再利用,移植给其他条件匹配的患者。去年7月1日,医生给费林实施摘除手术,将肾脏移植给67岁印第安纳州男子欧文·戈麦斯。两天后,肾脏在戈麦斯体内恢复功能。
移植器官回收再利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比较罕见,而且先前都是第一名受体死亡后摘除移植器官,再植入其他患者体内。
受体存活时移植器官衰退,美国医生通常摘除器官后遗弃。芝加哥这起病例公开报道后引发热议,毕竟再利用移植器官问题复杂,充满风险。受体术后机体开始自我修复,医生必须处理移植器官周围的疤痕。
纽约奥尔巴尼医学院生物伦理学家韦恩·谢尔顿说,这类手术可能引发伦理问题。医生必须确定接受二次移植器官的患者清楚手术所有风险,不能觉得被迫接受这样的器官。此外,由于这类病例少之又少,鲜有数据显示接受再移植器官患者的术后生活。
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主任乔纳森·布朗伯格赞赏西北大学医生的行为。另有一些专家认为,全美超过7.3万人等待器官移植,医生应该考虑移植器官再利用,以缓解供需矛盾。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