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隆重纪念《讲话》发表七十周年,重温《讲话》伟大精神,对于进一步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促进我省文艺事业大繁荣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重温《讲话》精神,要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全省文化战线要以学习纪念《讲话》精神为契机,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正确指引下,进一步创作更多具有中华气派、体现陕西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文化产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开创我省文艺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在此,我想谈几点意见,与大家共同讨论。
一是学习纪念《讲话》,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人民奋进的号角。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和省委《实施意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实施文化强省“八大工程”,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在社会前进的历史洪流中,我们文艺家要自觉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自觉体现先进文化的根本要求,要以文艺的独特形式和艺术魅力,反映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展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不断弘扬爱国守信、勤劳质朴、宽厚包容、尚德重礼、务实进取的陕西精神,塑造陕西人新形象。
二是学习纪念《讲话》,必须牢牢坚持“二为”方向和“三贴近”原则,俯下身心“接地气”。每个时代进步的文学艺术作品总是同人民和民族休戚与共。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不竭源泉,社会实践蕴藏着文学艺术最基本、最生动、最丰富的元素。当前,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的蓬勃实践热情呼唤着文艺的繁荣与发展,更需要文艺工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一切进步文艺,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应该到人民群众中去,到火热生活中去,与社会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与人民群众手拉手、面对面、心贴心,俯下身心“接地气”,在人民生活中汲取素材、主题、语言、诗情和画意,在人民的火热实践中净化思想、启迪心灵、升华境界,想人民所想、写人民所愿,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努力攀登艺术的高峰和人生的高峰,以更多的优秀作品不断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同时,文艺工作也要认真研究群众的文化情趣和审美期待,在提高作品的思想内涵上下功夫,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上下功夫,在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上下功夫,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要始终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衡量文艺工作的重要标准;要坚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作为文艺表现的主要对象;要坚持让文艺工作和文艺作品接受人民群众的评价和检验。
三是学习纪念《讲话》,要时刻高扬正确的文化理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艺作品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但高品质的精神文化产品无不承载着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价值判断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社会主义文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今时代,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繁,社会意识和价值取向多元多变多样,迫切要求我们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努力扩大共识、增进团结,既在尊重差异中增加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确立思想主导,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腐朽思想的影响,把全省人民的思想和认识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省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上去。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努力从兴国之魂、先进文化之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方向的高度,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在文艺创作生产传播的全过程,体现在深入生活、成果展示、理论研究、学术讨论、对外交流等各个方面,融入到文艺评奖、调查研究、人才培养、权益保护、新闻宣传等各个环节,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高扬正确的文化理想和科学的文化旗帜,履行神圣的文化使命和庄严的文化责任,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作活动中,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