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黑龙江省东京城林业局原局长孙书功】这个心情,怎么说呢,还是应该说一句最心里的话,就是这个八项规定出台得太及时了,因为这种事情啊,现在你看陆续还有,上一周我看到还有喝酒,也是陪酒过去了。作为基层,最不愿意做的就是搞应酬,陪不好不行,来了以后,往往过去都是以工作为借口,比如说像我们这有湖,林业局检查,有可能说我就到你湖上去休息一天两天,顺便工作检查就到你这儿来了,那你说你不陪着?过去的检查又是打分啊,又是评比啊,在基层里头,压力很大,但是八项规定出台之后,现在的话,你请他他都不来。
【解说词】像付晓光这样喝死人的事情可能有些极端,但它也绝非偶然。当习惯了“能喝八两、绝不只喝半斤”的酒桌文化,发生“喝到死”的结果,就有可能是一种必然。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些被查处的案例反复印证了一个道理,虽然“四风”问题并不必然会演变为腐败问题,但它确实是孕育滋生腐败的温床和催化剂,而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尤其容易让领导干部走上贪污腐化的不归路。
【采访·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谢春涛】我们看很多干部他位置很高了,但是他出身农家,他的童年甚至可能连饭都吃不饱,那么他小时候日子过得怎么样?他父母怎么教育他的?难道他不记得吗?但是呢,当了官了,有了权了,手里头有了钱了,他可能过去的东西就淡忘了。我们看很多大贪官,他落马了,他出事之后,甚至死到临头的时候他会忏悔,他会反思他怎么会走到这一步了?那他们往往会反思到自己一开始追求奢靡的生活。
【解说词】2013年6月4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在接受组织调查”。
倪发科的人生履历中,有13年的时间是在安徽铜陵的普济圩农场度过的。农场公安分局原政委卢治淮是倪发科最早的工作搭档。
【采访·安徽省普济圩农场公安分局原政委卢治淮】我还是看了一篇报纸(才得知消息)。(记者:看了报纸,您当时的反应是什么?)当时我不太相信。
【解说词】卢治淮所说的报道就是这篇《玉之过?欲之祸!——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受贿案剖析》,2013年12月18日发表在《中国纪检监察报》,这篇报道首次对外披露了倪发科对腐化堕落轨迹的自我交代。
倪发科说,我在副省长任上的前两年工作还是很积极的,后来感到自己年龄大了,快到点了,提拔没有希望了,再加上受到一些消极现象的影响,思想随之发生了变化,将重心从工作转移到为退下来的生活做准备。
据了解,倪发科2008年1月担任安徽省副省长,曾经分管国土资源工作。2010年12月,倪发科未经组织审批同意,担任了安徽省宝玉石协会名誉会长,接触上了玉石,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甚至到了为之疯狂的地步。
在自我交代中,倪发科非常直白地描述了他对玉石的喜爱:我从一点不懂,到似懂非懂,再到痴迷玉器、玉石,至玩物丧志阶段。看电视、看书,玉不离手。穿得多时,脖子上还要戴上一个玉石挂件。每到周末,把喜欢的玉石玉器铺开,一件一件欣赏。到外地出差,再忙也要挤时间到当地的玉器市场或商场看一看,甚至借机绕道到玉石产地和玉石市场。倪发科还喜欢“斗玉”,常约上几个玩家,各带几块好玉,一起欣赏,比比谁的玉好。
据《中国纪检监察报》透露,倪发科收受大量玉石,占到了受贿总额近八成。
2014年10月2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消息:倪发科涉嫌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一案,检察机关已向法院提起公诉。
【采访·安徽省普济圩农场公安分局原政委卢治淮】(他是)省部级干部,应该把握好自己,你这样搞,无形中毁了自己,还毁坏了家庭。
【解说词】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思想上的防腐堤坝一旦决口,私欲就会无限膨胀。在追求享乐、奢靡当中,底线失守了,防线冲垮了,权钱交易就成为寻常事,倪发科就这样一步步坠入了犯罪的深渊。
【采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作风问题与腐败问题,它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不正之风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有些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问题,背后往往就存在着严重的贪污贿赂行为。所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抓作风建设,是反腐败的治本之策。
【解说词】两年来,中央政治局带领全党落实八项规定、破除“四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努力,向13亿人民,特别是8600万党员传递了一个强烈信号:只要抱着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四风”除得了,饭局推得掉,酒瓶可以离手,家庭可以回归,套话可以不说,官气可以变少。
编辑:秦一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