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华商重磅 > 原点周刊 > 正文

清明节"西漂"们的六百里上坟记 习俗与变革的角力

原点周刊 2016-03-28 06:35:48

\

\

\

  清明将至,不少人都会奔波回乡祭奠亲人。近年来,树葬、草坪葬、海葬等生态葬频频被提及,然而这样的移风易俗并没有很流行,人们还在习俗与变革的角力中挣扎。该如何摆脱这种困扰,让这个传统节日变得更“清明”呢?

  清明将至,不少人都会不辞辛苦,奔波回乡,只为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带上纸钱、鲜花等去祭奠祖先、追思亲人。这种传统习俗仿佛一根纽带,自然而牢固地将我们与先人的代继传承联系在一起。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时间空间的距离,让这场传统的祭奠变得困难。一如丧葬的习俗,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近年来,树葬、草坪葬、海葬等生态葬频频被提及,然而这样的移风易俗,并没有很快成风,人们还在习俗与变革的角力中挣扎。要摆脱这样的困扰,也许我们只需要思考如何将祭祀的内涵传承好,让这个传统节日变得更“清明”。

  清明节快到了,每当想到过去八年都没有回乡祭扫,黄义内心的愧疚便越发沉重。在他看来,这么久没有去看望已逝的亲人,简直是一种无法饶恕的罪过。

  48岁的黄义,供职于省内一家艺术机构,是个传统而忙碌的中年人,自25岁起,几乎每年他都会前往陕南的山里祭奠亲人——但这到2008年停下了,由于清明前后时常出差,加上孩子小,父母年迈,故而年年都因各种琐事而耽搁下来。对他而言,不能亲自在坟前祭扫、叩头,总觉得愧对已逝的亲人。

  “以前孩子小、路远、工作忙,可今年再不去,就说不过去了……”黄义说,爷爷、奶奶的骨灰以及外公、外婆都埋在陕南大山里,而且就在两个月前,小姨夫又因病过世,所以今年无论如何也要回去一趟。

  回乡的路途

  近8个小时 从市、县、镇到村 路上风雨交加

  “上个坟不容易!”黄义觉得很多“西漂”都可能会有这种感触。每到清明、除夕,看着一些人能就近前往墓园为逝者烧纸、祭扫,他便很是羡慕,“近的几十分钟就到了,远的也就一个多小时,而外地人,除了返乡,别无办法。”

  由于家乡的习俗并不是在清明当天祭扫,上坟多选在清明前进行,还要看黄历,“日子不好了不行。”故而挑日子是动身前必做的一件事。

  “当然能选个好日子最好了,不行的话,什么日子都行。”黄义说,前些年,每逢清明祭坟,七十多岁的母亲便会这样说。可实际上,他知道那是母亲希望他去,又没办法选日子的情形下的“妥协”罢了。今年既然决定了要去上坟,日子还是要选的,从母亲查过的日子看,29、30日太晚了,23、24、25三天,也只有25日(周五)最合适,于是他便把上坟定在了这一天。

  黄义的老家在陕南丹凤县的庾家河山里,要经过蓝田、商洛、丹凤,然后进山,全程超过600里,为节省路上的时间,黄义只好让母亲在县城先买好冥币、纸钱,剪好清明吊子,这样到时候就不用再花时间去买、去做了。

  3月25日清早6时30分起床后,本打算和妻子一起送孩子上学后再动身的黄义,临出门时突然决定赶往汽车站,因为很久未回去了,他怕车次跟不上。幸好城内汽车站半小时一班,到上午11时左右,他顺利到达了县城,在从县城母亲处取了祭扫用品后,他才得知,由于通往北山的湧峪段修路,所有去庾家河的班车只能绕道蔡川或留仙坪,原本按计划两三个小时后就能进山的路程变长,是否能在当天祭扫完毕,也成了未知数。

  看到中午12时才有一班前往庾家河的班车,黄义有点着急。巧的是,正好西安的表弟打来电话,得知他要回去祭坟,便联系了他的一位亲戚,而这位亲戚又正好有朋友要从县城回镇上,他这才能搭上便车,一路穿山过岭,直奔祭坟的第一站——窑沟村。

  一路上山路崎岖,道路窄,好在司机师傅驾车娴熟,很快便经商镇老君殿、鱼岭水库,来到了黄岗。谁知天公不作美,忽然下起冰雹来,雪籽样的冰雹打得车窗玻璃刷刷作响,路面上瞬间便积了薄薄一层,无奈车子只好慢下来,等到快到窑沟时,已近下午3时,眼看着冰雹渐稀,结果刚下了车,雨又下了起来。


来源:

编辑:刘超

相关热词搜索: 黄义 小石门 清明 上坟 姨夫

上一篇:扶贫对象家的牛下崽 扶贫干部听了“想哭” 下一篇:HZ国际指尖商城号称第二个淘宝 谎称有10亿担保金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