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关注 > 正文

【深度好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G20

关注 人大重阳 2016-09-04 08:52:32
[摘要]2016年9月4-5日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主导全球经济治理顶层设计的峰会,在中国对外交往史上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中国国际影响力与软实力提升的标志性事件。

  2016年9月4-5日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主导全球经济治理顶层设计的峰会,在中国对外交往史上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中国国际影响力与软实力提升的标志性事件。

  在倒计时30天时,笔者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撰文指出,“中国拥有这样难得的机会,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别人施舍来的,而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国际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对世界发展的贡献不断提升的结果,背后凝结着全国两三代人的艰辛努力,也凝结着近年来数以万计的各级官员、智库学者、媒体人士、社会活动人士的持续贡献。”作为被官方任命的2016年G20智库峰会(T20)共同牵头智库,笔者与所在机构参与G20相关工作三年有余,从中体会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艰辛探索与成长历程。

  (一)2013 年,第一次举办 G20,智库论坛时的不易

  2013年初,笔者与同事们关注到两个被忽视的智库研究细节:一是根据2011年法国G20峰会后的共同声明,此后四年的主办地分别是墨西哥、俄罗斯、澳大利亚与土耳其,其中谈到“2015年之后G20的主席国将由轮值地区选举产生,首先由亚洲小组开始,包括中国、印尼、日本和韩国”。二是当时国内已经有像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APEC等各类多边智库交流平台,但G20层面的全球治理领域的国际智库平台却没有。于是,在各方支持下,人大重阳开始由G20起手,思考如何通过智库影响全球经济治理,进而提升中国影响力。

  2013年8月21-22日,人大重阳承办了题为“大金融、大合作、大治理”的20国智库研讨会,邀请了G20国家的26名代表参加研讨会,为两周以后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G20峰会献计献策。当时,一些舆论用“中国首次举办20国智库会议”、“中国智库初显国际号召力”等标题来评价此次会议。的确,在此之前,中国任何高校或研究机构都没有举办过如此规模的研讨会,议题设计、代表邀请、会议流程都存在着诸多真空带,脑海中一片空白。

  幸得相关部门与学校的指导,此时会议相当成功。一是参会国齐,代表性强:G20国家均有全球治理专业的智库学者参加;二是会期及时,影响直接:在当年G20峰会之前的半个月召开,收到了2013年主办国俄罗斯和2014年主办国澳大利亚官方的相关反应。更重要的是,会议还通过了全球第一份G20智库共同声明,呼吁延续这个国际治理机制。毕竟,当时已有欧美智库开始质疑G20的作用了。

  于是,在时任各方领导的支持下,我们递交了“建议我主办2016年G20首脑峰会,拓展国家利益”的内参报告,并于2014年4月先后在《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公开刊发文章,阐述2016年G20对世界治理与中国发展的意义。

  不过,在当时中国智库界而言,对于全球治理、G20意义并没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印象最深的反而是会务。

  比如,如何请会议代表。中国一些企业或机构常习惯于邀请一些国外政要、名流来撑门面,容易给外界留下中国是“人傻、钱多、速来”的“暴发户”消极印象。那时,曾想过邀请几位前外国政要,但对方动辄开出头等舱、数位随从、数万甚至数十万美元的出场费等要求。很明显,国外名人尤其是一些著名前政要已被中国“宠坏了”。最终20国智库会议决定邀请真才实学者,选择了开扎扎实实的研讨会,而不是办一个走过场的会议“名利场”,尝试将十八大以后出台的“八项规定”改革运用于国际场合。

  再比如,会议的议事规则。中国盛行的各类学术研讨会,不少都出现过会期过长、议事散漫、会程延时等不良现象。我们采取的方式是,既然大会已分发了各自递交的与会论文,就最好“脱稿”发言,且贯彻了“人大重阳议事规则”,用5分钟沙漏严格计时。当时就有国际学者评价,这是第一次感受到中国知识界的会议创新追求和务实学术形象,可那会已是2013年了。

  又比如,会议的结论。当时达成的“20国智库共同声明”堪称一个典型范例。该声明同意“着手组建G20智库年会机制”被视为是中国人主导的第一个全球智库机制。声明虽只有500多字,讨论之前却经过数轮的艰难沟通、几易初稿,会议讨论时也争论激烈、几度陷入僵局。这背后折射的是三年前中国学者的国际化理念、英文能力、学术外交水平相对滞后。

编辑:王玮玮

相关热词搜索: 参与国际体系 国工商 国际社会 人民日报 罗马俱乐部

上一篇:国外政要点赞G20杭州峰会 下一篇:B20,听习近平讲中国故事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