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榆林鼻炎患者达总人口10% 为躲避过敏源定期南迁

要闻 北京青年报 2016-09-07 09:03:24
[摘要]两次调查研究的结论均认为,已确诊的过敏性鼻炎患者约80%左右由蒿属类引发。

  沙蒿

  2014年开始,何先生决定弄清楚为什么那么多榆林人受到过敏性鼻炎的困扰,他成立了一个叫“榆林鼻炎自救联盟”的微信群,如今三个微信群共有约500多名患者。

  在调查中何先生发现,绝大多数过敏性鼻炎的患者,都是艾蒿类物质过敏。何先生和朋友们联想到了榆林城外的沙蒿林,这些沙蒿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固化沙漠采用飞播的形式种植的。

  如今的榆林城外,郁郁葱葱的沙蒿连绵不绝。“一般来说,沙蒿7月25日到8月10日开花,沙蒿籽在8月25日到9月20日扩散,正好和我们发病的时间相同。”何先生说。

  在公开资料中,当地卫生局援引林业部门的介绍说,沙蒿在榆林属本土类植物,榆林从上世纪50年代已经开始飞播造林种草,直至80-90年代飞播面积不断扩大,目前,白沙蒿保存面积10多万亩,黑沙蒿保存面积400万亩左右。410万亩约为2730平方公里,约占榆林市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的6%。

  针对来自民间的各种呼声,榆林市卫生局曾经在回应网友提问时表示,榆林市神木县医院与北京协和医院曾于2003年到2012年进行科研协作,采集花粉曝片和264例患者标本进行实验室研究;榆林痔瘘医院曹绥平于2002年对201 例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进行了过敏源皮内试验。

  两次调查研究的结论均认为,已确诊的过敏性鼻炎患者约80%左右由蒿属类引发,季节性的过敏大多与周围环境过敏源的消长有关,以春秋两季最易发病。

  不过,榆林市卫生局同时表示,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一方面取决于病人的过敏体质,另一方面在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因此,我们认为,沙蒿可能是诱发过敏性鼻炎发生的其中一个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候鸟

  从2008年开始,艾女士观察发现,每到8月份,儿子各种鼻炎的症状就会如约而至。艾女士联系过学校老师,说明情况请假后,便带着孩子一路向南。

  2008年,艾女士带儿子去了海南,“孩子一到海南,就不流鼻涕了,开始两天每天打一两次喷嚏,过几天也好了,就跟健康人一样。”然而几天后,一家人回到陕西,飞机刚一落地,王冰的各种症状又再次显现了。

  就这样,每年当王冰的鼻子开始出现鼻塞等症状,一家人就会做好迁徙的准备。

  曾经一度,艾女士只是将南迁的目的地定在不远的西安,但到了当地儿子过敏的症状虽有减轻,但仍会出现。他们于是将南行的距离继续延长,一路抵达秦岭以南的安康市。“我儿子班里有三四个孩子和我儿子一样,一到开学前几天就要离开榆林,去外面避一段时间才能回来。”

  每年的8月底,近则西安,远则海南,直到10月才回到榆林,艾女士带着儿子王冰一路南迁,只是为让他的身体能好受一些。9年来,王冰从没参加过自己的开学典礼,而落下的功课则只能等到返回榆林后再努力补上。

  对于这样候鸟一样的迁徙,何先生设定的目的地会更远。一到8月底,他便开始了南迁之旅,最终抵达的往往是浙江、福建、江苏等沿海省市。因为工作的关系,何先生今年“迁徙”的时间比往年都要晚,因为夏天雨水丰沛,他本以为情况会有所好转,结果到了8月25日,鼻腔内再次开始堵塞不畅。“9月1日晚上11点我跟我太太轮流开车离开榆林,再也待不了了。”

  这是一路星夜兼程的“南逃”,9月2日凌晨,何先生抵达西安入住酒店,只经过几个小时的休整便再次出发,9月3日凌晨2点多他已到安徽宣城才住店。“这些年我很清楚,过了长江,症状就没了,一心就想着赶快渡过长江,能让自己舒服些。”

  从榆林出发的这个凌晨,何先生带了6卷手纸,但在路上很快就用光了。在宣城又买了4卷,他计划这一次一路开到浙江温岭,等到“十一”假期再回到故乡。

  甚至在官方的声音中,也在鼓励“候鸟”式的生活。针对过敏性鼻炎患者不断增加的情况,榆林市卫生局2014年曾经建议,除了脱敏治疗、对症治疗外,患者最好在过敏季节留在家中、减少外出,出门佩戴防护口罩和眼镜。而对于有条件的患者,卫生局建议可以去外地度假,过敏期过后再回来。


来源:北京青年报

编辑:李晨

相关热词搜索: 榆林 鼻炎 患者

上一篇:铜川一对新婚夫妻一同吸毒 半年吸光6万份子钱 下一篇:90后初二开始假期打工 大学毕业在咸阳当"老总"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