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08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网眼

  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工期长达53年,工程款是每年“天下贡赋”的1/3,极尽奢华。2006年开始,考古专家们对茂陵进行了大规模的勘探,茂陵的真面目清晰起来,随之而来的新疑问却也困扰着考古专家。伴随研究深入,这些谜团也许不久就会解开,也许一直随着它的主人深埋地下。

  ◎杨璐

  勘探

  3月22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汉陵考古队在对茂陵勘探做收尾工作。队员用GPS定位重要遗迹的经纬度。考古队员赵旭阳扒开麦田边一块风化的残土断面,露出一段隐约的弧形,他说这就是车辙的痕迹。根据茂陵勘探结果,我们所处的位置是茂陵的东司马道。

  2006年下半年,作为国家大遗址保护工程的一部分,汉陵考古队开始对茂陵进行大规模的钻探。“从前对茂陵划定保护范围,从封土向下多少米是重点保护区域,这是不经过钻探的,不了解地下情况,很不科学。”茂陵的范围也很模糊。1961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茂陵和霍去病墓,而霍去病墓实际上是茂陵的陪葬墓,这两个是重合的。直到2003年,咸阳考古所对茂陵钻探时,才划定了茂陵的大概范围,而大遗址保护工程的要求更高,“街道都要弄清楚”。

  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茂陵所在的咸阳原是渭河以北的高地,西汉的9位皇帝长眠于此,曾有诗云“当年宫殿阿房盛,此地丘陵汉室多”。“二战”时,美国的飞行员还把这里的丘陵作为导航的地标,解放后,农民平整土地、向荒冢要粮,很多封土和建筑遗迹都消失了。如今站在茂陵顶部“巍巍一望”,是大片的绿色农田,民房、公路,零星有一些突起的土丘。考古队员的任务就是从这些公路和农田里寻找汉武帝陵的痕迹。

  经过2000多年风沙堆积,我们现在生活的路面要比西汉时代高出1.5米,透过这些尘土寻找考古的答案,所用工具依旧是传统的洛阳铲。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焦南峰院长说,现代科技中的红外、遥感、雷达、电磁波等技术,应用在考古里效果不好,一是缺乏数据积累,二来地形地貌的情况千差万别,土层中农民遗弃的农具等,仪器都会有反应。勘探的理论依据和模板来自阳陵,阳陵和茂陵修建时间相差几十年,结构布局相差不大。

  勘探从墓道开始,根据文献研究和阳陵的经验,西汉皇帝的墓道应该有4条,两两平行,呈繁体字的“”字形。很快,考古队员就顺利找到了南面和东面的墓道,但北面和西面的墓道却一直都没有找到。马永嬴队长分析,汉武帝的封土要比他父亲的阳陵长70米,北面和西面的墓道被盖在了封土下面,“我们就用阳陵的封土跟茂陵的一卡,大致估测出茂陵墓道的位置”。考古队员于是把钻探点挪到了封土堆的斜坡上,这变成了一项力气活。经过粗夯的封土堆2000多年没人耕种灌溉,又干又实,打起洞来很困难。马队长说,从封土的斜坡向下打四五米就要接绳子了,队员3人一组,两人打洞一人接绳子,最深的洞打到了27米。这样打一个探孔大约需要一天,“有时还可能是废洞”。这两条墓道,花费了一个月时间才找到,得到的数据是最宽的墓道有17米。

  在寻找墓道的过程中,围绕封土底部的墓道从葬坑陆续被找到,它们证实了《新唐书·虞世南传》的描述:“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考古队员勘探到的从葬坑两两一组成对出现,每个坑有100米长。队员赵旭阳说,工程开始前,他们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发现什么都不惊奇,但是勘探从葬坑时候还是很兴奋,因为阳陵的从葬坑有100多座,茂陵仅内城就有这么多了,最后的数据是从葬坑有400座。因为没发掘,这400座从葬坑里到底埋了什么还不得而知。

  外城墙是此次勘探颇为得意的发现。阳陵的帝陵呈“回”字形,分内城和外城,汉武帝的母亲王皇后就葬在了外城内。茂陵的内城可以用肉眼识别,在封土堆的东、北、西三面都还残存有阙门的遗迹,是中间低两面高的土堆,长着荒草和野花。如果茂陵也有外城墙,那么阳陵和茂陵就可以相互印证了。考古队员们找到外城从葬坑的边缘,再从边缘向外,一字排开,隔1米打一个探孔,如果土质有异就在两个探孔的中间再打一个,保证没有疏漏。发现墙或者沟的土色,就找到了城墙,茂陵的外城墙有3米宽,也筑有阙门。

  疑问

  西汉帝王的陵寝制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高祖到文帝是初创阶段,虽然汉承秦制,但是刘邦本身是楚国人,有可能带有他家乡的风俗;景帝的阳陵是西汉帝陵制度确定和成熟的标志,鼎盛时代就是茂陵;元帝之后开始走下坡路,规模开始萎缩,也不设陵邑。对于此次勘探的结果,焦南峰总结说,“该找到的都找到了”。为茂陵保护规划的制定提供了基础资料,也把阳陵的积累与茂陵结合起来,基本摸清了西汉帝陵成熟时期的布局和结构。这个结论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随着勘探结果而来的是新疑问,然而如果没有发掘的支持,重视实证的考古却无法给出答案。

  汉武帝陵坐西朝东,面向他的广阔疆土,东西南北各有一条墓道,象征着他至高无上的地位。陵园分为两重,都密布着从葬坑,地上还有陵庙寝殿等大小遗址。

  外城之内的西北,距离武帝陵504米处,是李夫人的墓,在茂陵陵园里她的封土仅次于汉武帝。李夫人传说是李延年《佳人歌》中唱的“北方佳人”,倾国倾城,为汉武帝所宠爱,她去世后汉武帝追封她为孝武皇后,并以皇后之礼厚葬。而钻探结果却令人疑惑,李夫人墓只有一条墓道,基本呈“甲”字形——阳陵中,王皇后有4条墓道呈“”字。史书记载的皇后之礼显然没有从陵墓的形制上体现出来。


  李夫人墓之外,距汉武帝陵最近的封土堆,当地人一直叫它次冢。茂陵博物馆文保部的张女士说,长久以来,村民都认为这是汉武帝的姐姐阳信长公主的墓,因为这个墓离汉武帝陵和卫青墓都很近。阳信长公主后来改嫁卫青,这个方位既是陪葬武帝又是夫妻合葬。但是1981年,在距汉武帝陵东2公里的豆马村出土了鎏金马等200多件文物,一些文物上有铭文“阳信家”,排除了这个猜想。后来,又有人认为次冢是董仲舒的墓,因为次冢所在地临近策村,策村人姓董。而此次勘探后,次冢位于外城内,这是与皇帝有血缘或者姻亲关系的人埋葬的地方,董仲舒的猜想也排除了。

  除了李夫人墓和次冢两座残留封土的墓葬,通过勘探,外城内还有其他8座陪葬墓。队员赵旭阳很确定地说,“有长长的斜坡,是墓道”。焦南峰院长对这8座无名冢的解释是,可能是汉武帝的妃嫔或子女。他分析,汉武帝最著名的女人有四个:陈阿娇、卫子夫、李夫人和钩弋夫人。陈阿娇和卫子夫都是在皇后的任上被废,“离婚了,还能葬在一起吗?”而钩弋夫人的陵墓是云陵,为汉昭帝刘弗陵所修。

  出陵园向东是东司马道,据勘探,它应该是土质路面,而如今地面上的标志是正对东阙门遗址的笔直小路,路的两边种着柏树。考古队员说,这条道路基本与司马道重合。司马道的两旁是功臣权贵的陪葬墓,陪葬墓与武帝陵的距离,可以推断出墓主人在朝廷中的级别和权势。

  距离最近的是大将军大司马长平侯卫青,卫青的封土为覆斗形,北面有一个两层台。《汉书·卫青传》记载“起冢象庐山云”,经过2000年的风化,山的形状看得并不真切。卫青墓东侧50米处就是霍去病墓,汉书记载“为冢象祁连山”,“冢上有竖石、冢前有石人马者”。这些石雕被称为是中国最早的石雕群,也因为此,霍去病墓是茂陵中最好识别的坐标,通过它还可以推断出金日墓的方位。三朝元老霍光的墓离武帝有3800米,按照史书的推测他的对面是政敌上官桀。除了这些已知的陪葬墓,此次勘探出的大中型陪葬墓100多座,它们的墓主人也无法确认,甚至是否为茂陵的陪葬墓都有待进一步证明。岳起解释说,咸阳原上情况复杂,有秦墓也有汉墓,在之前的考古发掘中,秦末和汉初的墓葬很难分辨得出。

  茂陵邑也是茂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置名义上是为了供奉陵园,实际上则带有政治目的——汉武帝迁徙郡国豪杰巨富于此,既便于控制又利于繁荣京畿地区的经济。传说司马迁、司马相如、董仲舒等都曾在这里居住。茂陵邑的具体位置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岳起说,考古界的前辈一直把陵邑的方位确定在东南,而根据咸阳考古所对咸阳原上8座帝陵的钻探调查,发现陵邑在帝陵北部的规律。考古界之前的说法难以经得起仔细的推敲。2003年,岳起所在的咸阳考古所把茂陵邑的位置划在了帝陵的东北,呈曲尺形。岳起说,茂陵邑与其他的陵邑不同,它没有城墙,四面围绕着沟渠,他的推测是,考虑到茂陵整体的景观设计,高大的垣墙会减弱武帝陵的气势。此次汉陵考古队也以自己的方式推断出了茂陵邑的位置,基本结论与咸阳所相同,只是形状略有差异,除了大致轮廓,汉陵考古队还勘探了陵邑中的街道和手工作坊等设施。根据他们的推算,茂陵邑的面积大约有3平方公里。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茂陵邑居住了6万多户,27万多人,而3平方公里如何居住如此密集的人口,考古队员无法解释,这也是他们正在思考的问题。

  矛盾

  茂陵博物馆上午的游客比下午多,因为它是一条旅游线路的第二站,早上从咸阳博物馆出发,经过这里再去杨贵妃墓、乾陵和法门寺。如果是个人旅游,它的交通就很不方便了。茂陵博物馆的围墙只围起了霍去病墓,游客也多是为了观看墓前的石刻,展厅的布置和陈设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虽然藏有鎏金马等国宝级的文物,但也难以吸引人们驻足。这个县级博物馆实行的是事业编制企业管理,依靠门票自负盈亏,经济困难,茂陵博物馆馆长王志杰说他现在出差补助每天只有8元钱。

  茂陵一直没有好的机遇。秦始皇兵马俑没有发现前,茂陵、乾陵、昭陵的知名度都很高,后来兵马俑发现吸引了游客绝对的目光。到上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陕西成立旅游公司,把文物古迹和旅游捆绑起来时,乾陵被收进了路线,后来虽然中止了这个模式,乾陵并没有归回县里,而是直接由省里来管。茂陵没有搭上这趟车,岳起推断,从旅游的角度,茂陵的可看性不如乾陵。1995年之后,因为修建机场,省考古研究所对阳陵开始发掘,建立了阳陵博物馆,是6个省级博物馆之一,复制了南阙门并向观众开放了部分从葬坑,仅从葬坑展厅投入就有1亿元之多。提到这里,王志杰心有不甘:“我们这里陪葬墓都出土国宝,阳陵从葬坑的陶俑,这里有得是,只是没有发掘。”

  王志杰也曾经想提一些建议增加收入。他说,茂陵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来参观的不仅是陕西省的学生和解放军,这部分门票费用不能全部由地方承担,国家也应该负担部分。他还希望省政府给旅游公司一些补贴,把阳陵的旅游线路延长,让游客看完茂陵再回去。

  而目前对于茂陵博物馆来说,所能看见的最好的前途就是“丝绸之路”的“申遗”。上升到历史意义的层面,有人说汉武帝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茂陵是“丝绸之路”“申遗”的重要环节。而王志杰的说法颇为实在,世界文化遗产的申请很困难,我们集中在一起成功率高。这次考古勘探后,茂陵的文物价值“不可估量”,为茂陵“申遗”成功加重了砝码,如果“申遗”成功,无论是资金还是知名度都会提升很大。

  但是,根据“申遗”要求,茂陵博物馆要做的还有很多,搬迁是最大问题。王志杰说,根据这次的勘探,整个茂陵遗址涉及6个自然村,2万人,这其中土地大部分是耕地,国家对耕地控制得很严,手续很多。事实上,除了手续,首先要面对的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茂陵区域内的农民。

编辑:任坤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