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挂名型
事件:2009年6月,《哲学研究》今年第4期刊登了署名“陆杰荣、杨伦”的文章《何谓“理论”?》,文章涉嫌抄袭云南大学讲师王凌云多年前的一篇讲稿《什么是理论(Theory)?》。
陆杰荣为辽宁大学副校长,是杨伦硕士期间的导师。校方调查后确认,抄袭系杨伦一人所为,陆杰荣署名仅为帮助学生的论文得以发表。
点评:挂名实为讨好。如果论文确实质量上佳,真需要老师署名吗?
结果:杨伦在北师大的博士学位申请被中止。陆杰荣在校内作检讨后,继续担任副校长一职。
冒险型
事件:2009年7月,广州体院院长许永刚被曝40万字博士论文,涉嫌抄袭的达19万字。其中,不仅收录了一篇早在2006年就被曝光涉嫌抄袭的论文《中国竞技体育利益格局衍变的研究》,更是抄袭了曾任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现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杨树安2003年发表的文章《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趋势》。
点评:别以为40万字的论文就不会有人认真看了。光看你前面的那么多名头,许多人都会好好拜读。许永刚,你太冒险了,就算凑字数,也不能这样子。
结果:未知。目前,许永刚继续主持广州体院工作,还未正面回应此事。
冒名型
事件:2009年6月,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贾士秋被举报在2006年正教授职称评定中所提交的学术著作有造假嫌疑。尤其是在评定表“任职以来发表出版的代表性著作”一栏中,《新闻发言人制度导论》的作者实为孙聚成,论文《试论“宽带”对传播的影响》的作者实为付玉辉。
点评:确实没抄,只是说那本书是我写的而已。说说都不行吗?
结果:郑州大学免去贾士秋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职务,解除教授聘任。
权力型
事件:广州中医药大学两名女教师赖文和吴丽丽,实名举报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的博士论文抄袭事件。赖文称,徐志伟的博士学位论文在没有标明引用的情况下,将早一年毕业的敖海清博士的学位论文原文大段大段、甚至一连数页地粘贴过来,直接把这些论述、分析和数据作为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内容,雷同文字数高达40%以上。而徐志伟正是敖海清申请博士学位的指导老师。
点评:作为校长,权力很大,要忙的事也很多,没空写论文也很正常。那么把自己指导学生写的论文“拿来主义”,也该是理所当然,不用商量吧!
结果:赖文和吴丽丽持续举报,尚无最终定论。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吴成贵采写
专家观点
道德观正在触底反弹
著名青年评论家韩浩月表示,学术界抄袭是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社会病的一个缩影。
韩浩月认为,这么赤裸裸的抄袭行为让公众对高等院校、知识分子、教育制度所抱有的最后一点期望也消失了。抄袭行为从点上看,伤害了被抄袭者,从面上看,败坏了整个学术界的公信力,从长远看,也降低了整个社会对公平、公正的认知。
反映高校腐败一书《教授》的作者、著名作家邱华栋则认为,不管是文坛还是学术界,越来越多抄袭事件的曝光应该说是好事,“这是社会道德观触底反弹之后的一种积极表现方式”。
邱华栋认为,为什么前几年,几乎没人出来检举这些事?因为在当时许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常态,再正常不过,许多人也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现在站出来说话的人多了,是因为大家实在看不下去了,已经触及了大部分人的道德底线,“举报、揭发,就是大家社会道德观的一次触底反弹”。
邱华栋表示,曾闻名一时的“章黄学派”主张“40岁之前不出书”,专心治学。但现在许多高校却以年轻教授多为荣。当上教授,名和利就都有了,在这种体制下,不抄袭、不作假,就达不到“教授”的水平。韩浩月认为,不仅中国高校的考评、职称体制需要改革,就中国高校在对待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上来说,应该和国际接轨。国外,许多国家一旦发现某人有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教育主管部门将发文通报全国高校,禁止再将相关人员接收入校工作,“这种措施无疑是极具震慑力的”。
文化旁白
不能见怪不怪
2006年,法院宣判,郭敬明抄袭成立,需赔偿并道歉。但郭敬明拒不道歉。在这么一个负面新闻面前,郭敬明不仅没有受到影响,日子反而是越过越滋润。抄袭的人不仅是郭敬明一个,安意如、郭妮、张薇薇、遥远……抄袭的人排排站,这后面,恐怕也有一种“大家都在抄”的从众心态。
在文坛大肆抄袭的时候,学术界也没闲着,看看最近被曝光的几起抄袭事件,事件的始发时间大都在前几年,那为什么当时没人举报呢?邱华栋说得好,因为那时是常态。人们对这种抄与被抄、在旁看人抄的常态早已见怪不怪。
但是,我们越来越不能见怪不怪了,随着被曝光的抄袭事件越来越多,我们的道德底线也一次又一次被这些道貌岸然的抄袭者撞击着。当我们不再漠视这些看似“平常”的抄袭,让抄袭者如浙江大学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那样,失去职称和任教资格,只能在实验室做些“打杂”的工作,树立起一个个反面的典型,那些抄袭者们,动手前也会细细思量一番吧。吴成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