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光亚学校校长证实,范美忠的确早已回到光亚学校,准备教授文学。而且,此前“范跑跑”从未离开过光亚学校,只是学校出于对他的保护一直没有发布这个消息。(7月12日《成都晚报》)
在价值多元的社会里,话题人物的身上总是充满着争议,所以,当看到范美忠一直未离开光亚的新闻后,有人为校长的爱才、惜才叫好,也有人认为极端自私的范美忠不适合继续从教。毕竟,师德是一名老师业务能力发挥的基础。
那么,到底该怎样判断范美忠一直留校并将重新上岗的事件呢?我的看法是,范美忠是一个特殊时期的个例,是否留校任教完全可以由光亚学校说了算,但这并不能妨碍一个常识的表达——— 教师的道德应该比其他群体更高。
一个成熟的社会里,伴随着不同的社会分工,形成了不同的职业道德。对教师而言,其分工是教书育人,育人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独立思维和健全人格,能够引领社会风气的新一代,由此,强调教师群体比一般群体要有更高的社会道德是个必然。
有人会说,现在的社会风气滑坡,为何要求教师独善其身?请问,社会风气滑坡是公众愿意看到的吗?对于有社会责任感的群体来说,社会风气滑坡只能是洁身自好的更紧迫理由,而不是降低自身要求的一个借口。对于教师群体来说,越是社会风气滑坡的时候,越需要他们承担起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虽然,道德的重建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程,但可以确信的是,只要教师、官员、医生群体依然坚守自己的道德,社会风气的滑坡就一定有其限度。怕只怕,他们也表现出道德的滑坡。
有人会说,难道特殊的时刻,也该要求教师必须做个“圣人”吗?首先,需要明白的是,绝大多数人并不总生活在生死抉择的情境中,没有必要把生死抉择看成是师德的必然内容。其次,就算是面临着重大的选择,教师也可以表现更高的社会道德。因为,人都是有主动性的,道德也有其主动性。特殊的时刻,教师可以选择做个普通人,也可以选择做个更高尚的人。此时,所谓的高尚,不是圣人的超脱,而是一个人对某种价值的追求。事实上,任何时候,敢于承担都是比放弃承担更高尚的表现。当然,我们并不能因为教师可以不选和退缩,就认为其选择是错误的。
现实生活中不会有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但必须要有一些人的道德水准高于一般人、高于社会的平均水平。这不等于这些人活在伪道德中,也不是说这些人应该被架上道德的烤架。而是因为,一个良性的社会,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这些职业道德是真实的,是社会其他群体所期待的。正是有了对较高职业道德的坚守,不同的群体才能和谐共处,社会道德才能构建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