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规”
不限制人身自由
自称曾经在“行业”做到A级的老范说,刘妈妈在广西的所有遭遇,都是按照“行业”的规范套路操作的过程。
经过十多年的打击,传销已披上了“连锁销售”、“资本运作”的新马甲,其运作方式也有了更多的改进。传销者自称“连锁销售”、“资本运作”为“行业”,全国的“行业”有南北派之分,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南派不再限制参加者的人身自由。随着广西传销越做越大,加入的富人也越来越多,很多做法也在改变,生活条件跟家里并无二致。
而两者最大的相同点就是,谎言是维持“行业”发展的唯一法宝。
无论南派北派,上课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一旦加入“行业”之后,如何“邀约”新朋友和提高留人率,就是学习中的主要内容。
记者从老范手中获得一本《操作指南》,这是传销者的内部资料,其中写道:初级业务员开发市场,首先从列名单开始,就是将所有认识的人的姓名写出来,具体可分为同宗、同族、同学、同乡、同行、好友等类别,然后本着先亲后疏、先近后远和先强后弱的原则,进行“布局规划”。
在此环节中,先成功后失败的商人、人缘好的、创业投资意识强的、挣钱欲望高的、胆子比较大的人被列为“最适合”。而生活贫穷、自以为是、优柔寡断、儿女情长、违法犯罪和特别胆小的人,被列为“不适合”。在校学生、教师、在职公务员、现役军人是被严格禁止发展的人。“行业”也不允许广西人进入,对外宣称“项目的意义在于让外地资金流入广西”。
初级业务员制定好布局规划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邀约”,邀约前必须准备好电话稿并且通过上线的审核。电话稿就是投对方所好,编好一个谎言,诸如给老板开车,投资做生意等等。教材里还特别强调“在同一个朋友圈子里都用同一个谎言”,是为了避免谎言穿帮;“一次只邀请一个朋友”,是为了减少朋友间相互商量的余地。
第一次邀约电话也要求严格控制在3分钟以内,一般方法都是问候之后,以聊天方式很随意说起前一天请某某朋友吃饭花了八九百元,或者又换了一款崭新的手机甚至汽车等,让对方产生想象空间,朋友自然会对他所从事的工作产生兴趣。
接下来就再找机会,向对方发出邀请。
“行业”还特别规定,新朋友来考察行业,在7天内的吃、住、行,不能让新朋友花钱,所有开支的费用由叫新朋友来的业务员承担。
一旦朋友应邀而来,接下来就进入“揭谎言”程序,一般是单独聊天的时候,“语气真诚,眼睛直视着对方”,最好一两句话就带过去,“揭谎时自己的心理要镇定、放松、平静、自信。”当朋友情绪激动时,要让对方把话说完,不要和他争执理论。等他平静的时候,告诉他说,这个行业是国家为了应对WTO,暗中支持的抵御西方经济入侵的“秘密武器”,个中内幕不是一个电话所能表达清楚的,“我们是最亲近的人,以我的为人,我还能骗你吗?”
南派传销内部的《生活经营管理二十条》明文规定,每个人必须养成良好的礼节礼仪,注意仪态仪表,严禁酗酒、大吃大喝、不正当男女关系和赌博,避免行业内借贷关系等等,甚至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规定。
老范解释说,所有这些看似严格的制度,都是为了避免引起矛盾,影响“行业”的顺利发展。
据介绍,“行业”里有句话叫做“前三天感情留人,后三天行业留人”。一旦新人留下来,所有不断接受专业训练的“家里人”,都开始相互配合忽悠新人。偷换概念是传销者的看家本领,他们会用麦当劳、肯德基等连锁企业的加盟费,来混淆传销中的盈利模式,即使在著名的“百度百科”,连锁销售的条目也被修改成传销的内容,误导着许多不明就里的人以为此“连锁销售”就是彼“连锁销售”。
不同于北派传销,南派传销为了说明“连锁销售”、“资本运作”的合法性,已经把传销产业化,还公然印刷了《资本运作赢在观念》、《连锁销售成功指南》、《无店铺连锁经营》、《中国体验经济》、《风生水起北部湾》等非法出版物。书中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刊用大量国家领导人的照片,杜撰了很多领导人的讲话。鼓吹自己做的是利国、利民、利己的好“行业”。他们以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博览会和泛北部湾建设为幌子,欺骗亲朋好友到广西来。鼓吹“行业”是为了“解决产销瓶颈化问题、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解决就业问题、减轻社会压力”、“发展区域经济、缩短东西部贫富差距”、“以点带面、让更多的人富起来”等。
传销组织还宣称,为保证连锁行业健康有序、稳步发展,防止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广西各大城市,国家和政府必须实施“宏观调控”。所以每年政府有意识至少花费1000万以上在电视、报刊、车站及交通要道宣传,负面报道“广西传销组织猖獗,骗亲戚骗朋友……”
很多传销组织都流行一则据说来自香港某卫视节目的语录:“在祖国的大陆上正发生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支不穿军装的部队,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一个打造百万富翁的摇篮,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有志之士,他们在媒体的掩护下,忍辱负重,成功地构筑着祖国的经济长城。”
■网友 地方是传销最大受益者
根据“行业”规定,首份投资的金额是3800元,其中包括500元的产品费和3300元的“资格”,若投资多份,只需累加“资格”费。每名实习业务员只能发展3名下线,但并不限制销售份数,购买11份(36800元)以上,“行业”称为“高起点”投资。
理想状态下,业务员的“伞下体系”就会由3人变9人,9人变27人,27人变81人,呈几何倍增发展,按照这种发展速度,一年左右时间即可登顶出局,出局时可获得总共1040万元的收益。
但这在现实中不可能出现。
根据老范计算,目前从事该行业的有300余万人,要支撑这300余万人出局,就需要1亿人加入,如果要支撑这一亿人出局,则需要33亿人加入。所以,稍有些经济常识的人是很容易识破骗局的。但是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不排除少数加入早的人可以成为幸运儿,体系所有收入的55%被各个环节瓜分,剩余的45%被网头获取,绝大多数只能成为这个游戏的牺牲品。
反传销志愿者易铁分析,聚集在广西传销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已经由以往的农民、下岗工人等文化层次较低的群体,向商人、离退休干部、职工、大中专毕业生甚至大学教授等学历较高的人群发展。
由于参与人群的高素质和地方政府的漠视,制造出来的新的传销歪理邪说日趋完善,从纯粹的技术层面反驳越来越难,参与人群的自省自悟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甚至在铁一样的现实案例面前都不能产生丝毫动摇,所有国家相关公告和文件对这个人群都是形同虚设,国家诚信在这里被彻底摧毁。
毫无疑问,组织传销网络的头目是传销的获益者。但毋庸讳言,地方也是传销的受益者,大批传销人员长期居住,所有生活资料都在当地选购,每天都要消费,某种程度上会给当地经济带来短期的“繁荣”,加上传销组织“不扰民”,并未给当地居民或者政府带来太多危害。
当地有关政府部门究竟怎样看待传销猖獗的现状?记者先后几次走访临桂县公安局和工商局,但均遭拒绝。
7月5日下午,临桂县外宣办主任梁尚明向记者介绍说,临桂县早已成立打击传销的机构组织,也通过不断打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至于目前参与传销的人数确实无法统计,因为这些人员流动量太大,别处打击的时候,就有跑过来的,这边打击就跑到外地。另外,打击传销的难度还在于这些人本身也是受骗者,政府对于一般的参与者只能劝返。而银行里的个人账户资金是受法律保护的,一般情况下,工商部门也奈何不得。
根据梁尚明提供的2008年8月的资料显示,“经县委、县政府多次打击后,涉嫌从事传销活动的人口急剧减少为300-500人。”
而民间的中国反传销联盟估计,目前盘踞在该县的传销者,大约在10万人左右。
有网友做了一个估算,假设10万传销大军,每人每天在当地消费10元钱,全年当地就有3亿元的收入。按照“行规”,新人到达后一周内的吃住行全由邀约者承担,假设10万人中只有5万人成功邀约,一年就有15万外来考察者,每人按照500元的接待标准,就会给当地贡献7500万元。
仅此两项,每年就有4亿元收入落入囊中,地方是传销最大受益者的传闻,绝非空穴来风。
毫无疑问,10万传销大军在此安营扎寨,为当地提供了一系列产业链上众多的就业机会。
难怪有广西学者呼吁,莫让传销绑架了地方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