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八百里秦川上的人们表达得更加浓烈:“只要能把秦腔看,哪怕三天不吃饭”。
三天与一顿,表达的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对本土戏曲深入骨髓的热爱。但与“二人转”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与戏曲暗生隔膜。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面临的首要难题。
6月13日是我国第4个“文化遗产日”,11名秦腔传承人将于6月13日至16日携弟子在西安人民剧院开唱,再现秦腔这一古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魅力。
2009年1月7日,高台县罗城乡红山村村民、48岁的蔺耀宗在进行秦腔獠牙特技表演。新华社记者韩传号摄
2009年1月7日,高台县罗城乡红山村村民、48岁的蔺耀宗在进行秦腔獠牙特技表演。流传于甘肃省高台县境内的秦腔獠牙特技表演,道具主要是两颗特制的猪獠牙,表演者口含獠牙,时而快速弹吐,时而倒刺进鼻孔,同时唱、念、做、打并举,具有强烈的艺术张力和感染力。秦腔是在我国西北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曲艺形式,獠牙特技丰富了秦腔艺术的表演内容。新华社记者韩传号摄
秦腔之幸:大展演“大腕”荟萃
“这次展演的机会真是太好了!”有“秦腔皇后”、“东府明珠”美誉的余巧云说。78岁的她将携弟子张爱莲同台出演《五典坡——赶坡》,饰演同一角色王宝钏。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排演时,她的歌喉细腻动听,宛若青春年少。
秦腔又称“乱弹”,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 、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此次“陕西省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习交流展演”活动由陕西省文化厅主办、省振兴秦腔办公室承办、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协办,届时11名传承人将携弟子同台演出三场折子戏、一场清唱,展示继承发展秦腔的艺术成果,再现其独特的秦腔流派风格。
11名传承人共同献艺,被一位老戏迷形容为“空前绝后”,大呼过瘾。要知道,这是少有的秦腔盛事,这些秦腔最大“腕儿”中,最小的已过不惑,最大的吕明发已是86岁高龄。
秦腔2006年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保护秦腔、传承艺术成为振兴秦腔的重要任务。经陕西省振兴秦腔办公室推荐,2008年陕西省秦腔演员吕明发、余巧云、全巧民、卫赞成、李爱琴、肖玉玲、贠宗翰、康少易、马友仙、张虹、李淑芳11人(以年龄排序)被陕西省文化厅授名第一批省级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其中,余巧云,和吕明发、李爱琴、肖玉玲、贠宗翰、康少易、马友仙等7名老艺人一道,被国家文化部正式列入国家级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我演了一辈子,爱了一辈子(秦腔),如今还要学上一辈子”,年近古稀的李爱琴5岁多时开始学戏,艺名“六龄童”,反串生角唱红了全国,许多戏迷一听到她的名字就会“哗”地一声叫出声来。她仅《周仁回府》就演过3000多场,在全国也属少见。这次展演,她带学生李东峰、杨升娟两个小“周仁”,来展示《悔路》、《哭墓》两折戏的演唱技巧。
“我爷爷是唱小戏(即皮影戏)的,艺名李三,在当时也很有名,只可惜死的时候家里连个尸骨都没有找回来”,李爱琴感慨道,“到了我这一辈子真是遇上了好时候,建国十周年的时候进京演出,当时的副总理习仲勋也看过我的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