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被就业”一词在网络上迅速走红。不了解内情的人还不足以了解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而“被就业”的背后隐藏着哪些危机?
据报道,今年的毕业生总量达到了历史新高,为611万人,截至教育部7月1日的统计,已经与415万毕业生落实录而来去处,就业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44万人,就业率达到了68%。(《文摘报》)
对于就业率的真实性,向来是有很多人持怀疑态度的,为什么呢,一方面是在人才市场是熙熙攘攘的求职大学生,另一方面是68%的就业神话(有些地方的数字还要高!)一方面是在金融危机中纷纷倒闭的企业,一方面是大量大学生与企业签署了就业协议。这期间的怪异不需要多少的智商就可以看清楚了。
那么,是什么因素推动了就业率神话的产生呢?就业是政府的惠民与利民工程。确实,就业是民生工程,因为,就业问题是关涉百姓的民生工程。中国特有的家庭结构决定了就业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家三代的事情,是代表着一个家庭的未来。
政府的大力推动和高度重视是无可厚非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个省份的比较、各个城市的就业比较,乃至各个高校的比较就成为一个必要的链条。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比如公益性岗位的设置、比如村官的选拔、比如军官的选拔等等,这些都有利于就业难题的解决。
但是,相对于几百万的就业大军而言,也是杯水车薪。而且,其中很多的岗位也设置了很多的限制,同时,其中暗箱操作的几率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那么。该如何完成就业指标呢?各级政府都把就业率当成是政绩工程,当成是业绩考核的指标,所以只好层层施加压力。层层的“约谈制度”就成为一种工作方式。
到了高校的环节,无奈之际:“被就业”产生。迫于压力,各高校纷纷出招,其中“被就业”一词终于诞生。也就是说,在学生无处可去的情况下,就给学生找个“单位”签约,学生虽然找不到单位,但是也得到了母校的关怀。毕竟“被就业“了总比自己跑去找人盖上要好哇!
都说,假的不能被容忍,但是,如果,连我们的统计数字都是含有水分的,而且是层层审批层层上报的,那么,经过政府部门权威发布的信息该如何定论呢?
“被就业”本身不仅仅是经济规律和经济复苏的问题,其中反映的问题大大超出了经济的范畴,我以为这其中包含着这样的危机,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这样的危机,那么,就会酿成更大的危机。
首先是行政命令与市场经济规律矛盾的危机。无疑,政府具有宏观调控职能,而就业虽属经济问题确实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那么,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行政命令的中“时限令”是一种行政命令,比如要求到什么时候就业率一定达到什么程度,这是违背就经济规律的。
就好比是看企业大门的人只有一个就够了,为了完成就业率就只好再开几个大门,再安置几个人手一样。即使是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是正确的,也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经济发展所必须的,而不是单纯就业率的问题。把企业的发展与就业割裂开来的做法实在是可笑的。
所以,即使是行政命令,也要是指导性的,而非命令式的。否则,实行倒退回计划经济就可以了,我们都曾经是那个时代的受惠者。
其次是大学独立与诚信理念的危机。大学是什么??大学的精髓在于其独立性,独立的判断性与独立的思考。大学的行政化取向越来越明显。最近欣闻吉林大学试行了行政与教学的分离,不知效果如何。
姑且不谈这样的改革时机是否成熟和操作起来的难度有多大,仅仅就这件事情本身来说,应该是一个好的信号。我们虽然不能指望所有的教授都是正义的化身,但是,由教育者来管理教育自身的事情应该是有更多合理之处。
但是,恐怕现在的环境还远远不成熟,因为,政府管着你的评奖、管着你的资金、管着你的项目、管着你的领导班子,所以,政府的行政命令你敢不听吗?记得领导无奈地说,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不执行的话,明年的投入就该减少了,没有了钱学校如何开工呀?
所以,领导只能是无奈地接受,拼命地动员,夜以继日地为学生的出路找关系,各个部门也都是史无前例地关心学生的就业问题……
所以,高校的无奈换来的是本来就比较少的独立意识的丧失。而为学生进行的“被就业”也在学生快要离开校园的时候给了学生一个关于“诚信”的深刻教育——有的时候,诚信也是需要成本和条件的呀!
而在就业压力下,高校最要紧要做的事情则可能暂时被搁置了,那就是如何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接受社会挑选的学生的问题。
最后,当大家都觉得某种做法不妥当,而不得不做;当所有的人都认为一件事情不合理却都心照不宣欣然接受的时候,那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尤其是知识分子当中存在的犬儒主义则是更为可怕的了。文/谢晓娟 新浪博客
相关评论
“被就业”在忽悠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