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晚报讯(记者王丽实习生马红王一佳)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艺术气质,如何将当代艺术与西安历史文化的根脉联系起来,在本来和艺术并不搭界的纺织城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价值链?昨日举行的“再造纺织城”论坛上,艺术家们和政府工作人员展开了热烈讨论。
发展扎根西安历史文化根脉
从2007年6月正式启动的纺织城艺术区,因为绘画、雕塑、摄影方面前卫的艺术创作,被本地和外地的艺术家和艺术“发烧友”称为“西安的798”。现在,这里已有大约100位艺术家、55户艺术创研单位进驻。
昨日纺织城艺术区的“引人瞩目”,并非来自某件艺术作品或某个艺术家,而是源于纺织城艺术区存在、发展的理由和条件的一席讨论。
紫东昆曲文化基金会的刘彦伶女士来自台湾。她认为,艺术区的运作必须包含场地、艺术家、政府等外来参与人员和基金会等推动者四个元素。目前纺织城艺术区的发展要解决外来参与人缺失这一问题,应着力改善与政府间疏离的关系。
上海正大美术馆馆长沈其斌说,当代艺术要在西安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必须与西安历史文化的根脉联系起来,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价值链,也才能将政府、社会、艺术家等力量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这是把纺织城打造成‘文化城’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他的这一观点引起了在场很多艺术家的共鸣。
参与建议政府保留艺术区
其实,政府相关部门也一直在关注这个悄悄兴起的“西安798”,发展中存在什么问题?怎么样才能将艺术区的未来发展和纺织城旧城改造相互融合?
据灞桥区文化部门的一项调研显示,开放已两年的纺织城艺术区,目前还没有一个稳定、成熟的如文化协会一样的协调机构或组织,艺术区不仅缺乏展览展示、交易拍卖的平台,在推进园区产业升级、展示魅力方面也还没有形成有组织的长效机制,使得总体内外协调和对外宣传方面缺失了应有的力度及核心凝聚力。
论坛现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工作人员表示,目前,灞桥区文化部门已根据调研报告草拟了政府在纺织城艺术区发展中“有所作为”的三项内容。其中两条内容建议政府保留纺织城艺术区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如“纺织城旧城改造中,力促保留和建设‘纺织城艺术创业园区’”,“成立有唐华一印(艺术区房屋出租方)、艺术区主创方和政府相关部门参与的类似‘纺织城艺术创业园区管理中心’的协调管理机构”。
此外,第三项内容就是针对艺术区的长期发展和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性,建议政府应“参与、策划并组织管理,使之形成‘创作—展览—经销’与‘创意—设计—经营’的文化艺术产业链,并集商贸、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形成现代城市的艺术产业园区,既成为文化艺术中心又产生经济效益”。
相关链接
北京798艺术区
其所在地,是前民主德国援助建设的“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即718联合厂。1964年4月上级主管单位撤销了718联合厂建制。2000年12月,原700厂、706厂、707厂、718厂、797厂、798厂等六家单位整合重组为北京七星华电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了配合大山子地区的规划改造,七星集团将部分产业迁出,为了有效利用产业迁出空余的厂房,七星集团将这部分闲置的厂房进行出租。因为园区有序的规划、便利的交通、风格独特的包豪斯建筑等多方面的优势,吸引了众多艺术机构及艺术家前来租用闲置厂房并进行改造,逐渐形成了集画廊、艺术工作室、文化公司、时尚店铺于一体的多元文化空间。由于艺术机构及艺术家最早进驻的区域位于原798厂所在地,因此被命名为北京798艺术区。
截至2008年1月,入驻北京798艺术区的画廊、艺术家个人工作室以及动漫、影视传媒、出版、设计咨询等各类文化机构400余家,分别来自法国、意大利、英国、荷兰、比利时、德国、日本、韩国、中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这里已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的展览、展示中心,成为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