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希望开放城墙敌台,让他们有遮阳避雨登高远眺之处
阳光讯 下雨了,凉爽了,但是,在城墙上的游客是什么感觉呢?近日有大秦网友在大秦-阳光报料台上爆料称城墙上的敌台不对游客开放,影响了城墙游览效果,总感觉“没游完”,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此,记者进行了跟进采访。
敌台不开放影响游览效果
该网友称,最近在城墙上游览不时会遇到下雨天气,虽然城墙上有一些避雨的地方,但毕竟还是少数,而城墙上有93座敌台,如果将其开放,就将有93个可供游人歇息并观景的亭台楼阁,登上二楼,雨天可避雨,晴天可遮阳,既可改变游览城墙时走马观花的单调,又可登高望远,更好地观赏城墙和西安的景致,而现在敌台上的房子,只有一部分开放,而且以商店形式的居多,更多的敌台游人无法进入,不知作何用,很多游客对此意见很大,最后,该网友还说,如果将93个敌台楼阁夜晚点亮,还可以增加西安夜景的魅力。
管委会交接不便回答问题
昨天下午3时许,记者来到西安城墙管委会,但门口门卫以记者没有与内部人员约好为由,拒绝让记者进去采访,无奈之下,记者只好拨通了管委会的电话,接电话的是一位姓冯的负责人,他说现在城墙管委会和曲江管委会正在进行管理上的交接,人事安排等各个方面都比较混乱,因此不便回答任何问题,也不接待采访,同时,他提醒记者说,等到8月底移交手续基本办完后,就会有具体的人来负责解答相关问题。
随后记者又拨通了曲江管委会的电话,对方也是说相关工作正在交接中,而他们对于城墙管委会的情况也不了解,所以也无法回答记者的问题。
小资料:
敌台,也称敌楼、敌棚,是位于古代城墙上端,用来加强防御能力的高台、城楼等建筑。其上部与城墙上沿或更高,在正面(有的是两面)突出城外,其主要功能是加强防御。
宋朝曾公亮的《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守城记载:“凡城上皆有女墙,每十步及马面,皆上设敌棚、敌团、敌楼。”
简易的敌台为木制,永久性的则用砖石等材料。实心敌台下部填实,上部平台四周有垛口墙。空心敌台则是在平台之下另有一层空心结构;该结构的墙上开窗,增加了可以用来防御的人力火力。
明代扩建后的西安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周长约13.7公里。城墙每隔120米修敌台一座,突出在城墙之外,顶与城墙面平。这是专为射杀爬城的敌人设置的。敌台之间距离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城墙上共有敌台98座,上面都建有驻兵的敌楼。
西安城墙的敌楼、敌台等结构的作用包括:
·城墙本身的宽度一般有限。增加了敌台结构后,在同样的高度可以布置更多的士兵和守城器械。
·敌台正面的凸出部分、以及侧面的开窗,便于从两翼射击攻城人员。
·其高度便于守望敌情。
·敌台上的垛口墙、箭窗、射孔等为守城士兵作战提供掩蔽。
·上部为平台的敌台,可以作为烽火台来传递军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