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大批医学调查表明甲状腺疾病正在剧增,碘过量被视为一个重要因素。预防大脖子病的碘盐反而导致市民碘过量,带来巨大的健康风险。今年5月,一项“沿海地区居民碘营养状况”调查由卫生部牵头,在浙江、辽宁、福建、上海四省市低调展开。而近期,南方尤其是沿海城市开始对全民补碘进行反思。(8月12日《重庆晚报》)
“全民补碘”为什么要政府包办
李清:必须承认,1994年国家推广“全民补碘”,是留了一定余地的。虽然对那些不缺碘地区的政策也只是 “不需强制推行”,但这却让大部分随后大力推广加碘盐的省市好心办了“坏事”。
“全民补碘”的出发点肯定是善意的,但善意一旦与强制相结合,就让初衷变味了,甚至导致坏的结果。事实上只卖碘盐的做法,侵犯了民众的选择权。简单地宣传“碘盐有益健康”,也给公众造成了误导,侵犯了大家的知情权。更好的做法是,将是否补碘、如何补碘的权利,交给广大民众自己。当然,这需要提高科普与体检水平。
对质疑要有呼有应
毕晓哲:对于全民加碘是否会带来负面影响,民意有知悉其明确结果的需求。对于公众疑虑,政府有义务尽快做出足够科学的答复。譬如:有关食用过量碘盐是否致病?这项政策究竟还有没有继续实施下去的必要?应否给予公众自行选择加碘盐的权利,而不是“一刀切”式的强制推行?以及更重要的是,公众希望尽快结束加碘过量是否直接导致甲状腺疾病正在剧增的争议……这些,都是政府应该直面并向公众坦诚回应的问题。
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政策,随着社会发展就有可能需要“修补”和完善,这是一个历史发展规律,也无从回避。
莫轻易否定补碘的科学性
宋桂芳:这则新闻很具眼球效应,在食品安全上“小题大做”,恰恰说明群众的健康意识提高了。但就全民加碘这件事来说,恐怕不应片面放大健康风险。
如果能精确测量每个人的体质,了解其每日食盐摄入量,然后决定给每袋食盐加多少碘——— 这是最科学的,但恐怕也是最不切实际的。打个简单的比方,我现在很少吃鸡蛋黄,因为胆固醇偏高,这是体检的结果,但我的父辈或祖辈是不知道胆固醇这个概念的。全民补碘补了15年,15年前是一个什么情况?即便在今日,13亿人口中又有多少人有条件去测量身体内的碘元素是否超标?因人制宜是个美好的提法,假设我们充分尊重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在市场上提供出不含碘、高含碘、低含碘等上百个盐品,眼下来说,这对全民健康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不能不提到几个基本事实:一、我国曾是碘缺乏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实行普遍食盐碘化政策以来,碘缺乏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二、缺碘和富碘的确都会导致甲状腺疾病,但是,将甲状腺疾病高发的原因完全归咎于食盐加碘,也不客观,精神压力、创伤、污染等都会影响甲状腺疾病高发。说这些,并不是要否定科学补碘、分类补碘的道理,也不是说“一刀切”的全民补碘就永远正确。只是,我们在衡量或评价一项公共政策的时候,起码不能刻舟求剑,不能拿今天的情况去苛求昨天的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