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 鹏
和逐渐回升的经济数据几乎同步,沿海地区的“用工荒”正在加剧。浙江省人力资源市场7月供求报告显示,该省用工缺口达25万人。沿海用人单位组团到中西部地区“抢”人,以至于传统劳务输出大省四川建筑工月薪达5000元。整个珠三角,乃至东部沿海城市的企业都在为“招不到工人”而发愁。
(9月21日央视《经济半小时》)
眼看着沿海地区农民工短缺,“用工荒”立马成为当下热点话题之一,不过,有趣的是,就在去年下半年,也就是金融危机爆发时,据说有2000万农民工收拾行囊重回农村,当时就让全社会狠狠关注了一下这些返乡农民工的出路。
现在看来,返乡农民工的出路倒是无需劳神,而大量农民工返乡之后造成的用工荒更值得操心。正如专家所言,随着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吸纳大量农民工就业的加工制造业正逐步萎缩,农民工生存空间注定会受到挤压,农民工离开沿海地区也不足为怪。毕竟,作为体力劳动者,从农民到农民工,伴随着这种简单的身份转化的是,工作场所由土地到城市的空间转移,农民工本身就是一个游离于农村与城市间的“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城市流动工人,一个城市无法生存,可以选择另一个城市,最坏的出路,也不过是回到农村。农民工这种候鸟式的生存方式,可能就是这些年来各地不断出现“用工荒”的一个原因。
但是,农民工离开,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出现短缺。虽然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本身会压缩体力劳动者的生存空间,迫使一部分农民工主动选择退出,更需要指出的是,近些年来,沿海地区对于农民工的政策和态度正显现出某些偏见与傲慢,可以罗列部分见诸媒体的报道,比如,7月份,广东省政府参事曾添贵建议,要提高珠三角外来农民工的准入门槛,凡进入珠三角就业的外省农民工必须具有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逐步把低素质劳动力边缘化。再远一点,全国两会上,沿海地区的代表委员要求暂停执行 《劳动合同法》,理由是金融危机关头,需要牺牲员工利益,与企业共进退。
所以,沿海地区用工荒更是农民工生存状况的一个缩影。当农民工涌入城市,就千方百计想着要提高门槛,而当农民工离开之后,却发现根本就离不开农民工。与其说农民工需要到城市谋生,不如说城市更需要农民工干活,放在当下的中国,谈论用工荒多少有些荒诞和滑稽。毕竟,在一个拥有8亿农民的人口大国,可以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什么都可以缺,唯独人口富裕,眼下沿海地区农民工短缺注定是暂时的,就如我们近年来一直谈论用工荒,却并未见得农民工的弱势地位和低待遇随之而提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用工荒,仅仅是某个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因为农民工“报复性”离开而出现的短缺,被暂时晾在了沙滩上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