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皮革废料变胶囊 西安墓园 西安城墙假货之争 中华儒商诈捐 《泰坦尼克》热映 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柏树林古建筑失火 渣土车撞出租车
首 页 陕 西 原 创 国 内 社 会 国 际 网 事 视 界 专 题 回 顾 视 线 时 评 政企快线 人事任免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杨凌农高会要迈向国际化 靠科技进步破解农业难题
华商网http://news.hsw.cn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09-11-02 07:34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10658000定制,3元/月!
 
  论坛   杀虫不用农药用“彩网”

  “中外农民创业论坛”上,以色列农业让与会者开了眼

  农作物防治病虫害不用农药,而用一张张彩色的网……昨日下午,第八届“中外农民创业论坛”上,以色列农业专家带来的“精耕细作”的高科技农业种植模式,让到会农民们大开眼界。

  昨日下午2时论坛一开始,可容纳300余人的会场就已座无虚席,来迟的农民都在走廊里或会场最后面席地而坐,他们可不愿放过向中外农民杰出代表“取经”的好机会。

  以色列内盖夫地区农业研究发展机构中心主任米伦索夫介绍说,以色列是比较缺水的国家,为了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他们研发了一种“液体表面张力计”,插在农作物的根部,然后通过计算机等辅助手段,精确地测试出土壤的缺水情况,以便准确地对农作物进行灌溉,节省水资源。

  而在农作物防治病虫害方面,他们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在农作物周围罩上一顶“彩网”,就像大棚蔬菜一样,不过,这里的棚是紫色、黑色等各种颜色的彩网。彩网利用了昆虫对不同颜色感光度原理,从而达到驱虫的作用。目前,这些技术都在以色列逐渐推广使用。

  听完报告,杨凌五泉镇王上村村支书李宏斌感慨万千。他说,自己是第二次听中外农民论坛,每次听完后,都触动很大,开了眼界,回到村里他要想法更好地带动村民走现代农业之路。

  签约台   开发培训项目 打造万名“村级CEO”

  本届农高会的首场集中签约仪式上,涉及农产品加工、能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商贸物流、畜牧养殖等领域的15个项目,签约总金额15亿元人民币。

  杨凌示范区科教局与西安华西专修大学签订一项科技教育项目——全国万名村官培训项目合作协议,西安华西专修大学将承办国务院扶贫办主办的全国万名村官培训项目,广大农村党支部、村委班子成员,通过集中培训将成为“村级CEO”。

  此外,新华水电投资集团、石头河管理局与杨凌示范区管委会签订的杨凌供水项目合同,计划总投资2亿元,建设18公里供水管线,引用石头河地表水到杨凌,并配套建一座日供水10万吨的供水厂,同时结合现有水厂改造,最终形成年15万吨的供水能力。这个项目不仅能使杨凌人从此也喝上石头河的水,还能满足杨凌未来30年的供水需求。

  瞧新鲜   “保龄球”蘑菇 有鲍鱼口感

  “这个蘑菇很像个保龄球啊!”昨日下午,农高会E馆内,一个架子上“生长”出的400多只巨型蘑菇吸引了不少人好奇的目光。这种名叫“杏鲍菇”的蘑菇出自杨凌一家生物科技公司。

  据工作人员何玲介绍,之所以叫“杏鲍菇”,是因为这种蘑菇吃起来有杏仁的香味和鲍鱼的口感。人们叫它“保龄球”菇也没错,因为它的形状很像一个保龄球。这种蘑菇比普通的蘑菇要大,重量多在6两左右,一个蘑菇就能做两盘菜,营养价值比普通蘑菇也要高一些。

  据介绍,“杏鲍菇”的生产工艺非常复杂,对保温、保湿等条件要求很高,不是普通家庭作坊能生产出来的,因此价格也稍贵一点,一般每斤在20元左右。目前,“杏鲍菇”在我省还处于试验阶段,只在一些高档酒店里能尝到,但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杏鲍菇”已上了普通老百姓的餐桌。

  何玲说,目前公司正在推广这种蘑菇,估计半年到一年左右,“杏鲍菇”就能端上普通消费者的餐桌。

  花絮   老艺人唱“渔鼓”宣传农家乐

  缠着绑腿的老艺人,悠然地边弹边唱,古老、醇厚的“渔鼓”声在展厅内飞扬……昨日,E馆陕西乡村旅游展区内,一位老人表演的古老乐器“渔鼓”,引得很多人驻足聆听。“渔鼓”是陕南特有的一种说唱艺术,而最特色的渔鼓表演当属“柞水渔鼓”。这位老艺人就是柞水县石瓮镇东甘沟村的村民,名叫段胜奎,已经66岁了。老艺人来这里唱渔鼓的目的是为了宣传村里的农家乐。

  老人所在东甘沟村共有208户村民,其中农家乐接待户有30多户。自从2006年发展农家乐后,村民们的人均年收入已由之前的几百元,发展到2008年的3051元。

  飞机亮相农高会农民开了眼

  “我的天啊,要400万元!”昨日,两架可用于农林作业的小型飞机亮相农高会,昂贵的价格让农民张大了嘴。

  上午10时许农高会刚一开幕,C区农业机械展区门口就排起了长龙,手推播种机、玉米脱粒机……展区内,各种高科技的农业机械吸引了不少农民。

  最让农民朋友大开眼界的要属停放在展区开阔空地上的两架飞机,一架是直升机,一架是固定翼机。很多农民凑到跟前,又是拍照,又是议论:“这个得多少钱啊?”“买了是不是还得去学开飞机?”“这个大飞机400万元,小的80万元。”飞机生产商话音一落,农民们惊叹:“400万!我的天哪!”

  两架飞机是由阎良一家飞机制造公司研发的。该公司飞行部经理周军介绍:“这两架飞机在农业上的作用非常广,比如播撒草种、喷洒杀虫剂、叶面肥、棉花落叶剂以及灌溉等。”周军说,目前,我国新疆、黑龙江等地一些大的农林企业,就使用这种小型通用飞机。“我国的低空领域会逐渐开放,今后飞机用于农林作业将会成为一个大趋势,市场一定很大!”周军说。

 
 编辑:李斌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分享:
 返回新闻频道首页·进入华商论坛
 <v:imagedata 相关新闻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