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并不是钟少白公司老总一人的苦恼,很可能是很多类似企业都会面对的困境,是这个社会发展转型附带的问题。所以,此事进入公众视野,大可不必恼羞成怒,最好能洗耳听听大家的评说,找一些好的建议,不断完善健康有效的管理思维。
尊敬的钟总:
看了你与夫人因营业额未完成各自掴40个耳光,底下员工以做俯卧撑、扮乞丐、吃生苦瓜等方式自我惩罚的画面,很震撼,也很酸楚。第一感觉,跟大家一样,这分明就是畸形激励嘛,甚至还连带伤害人格,何敢言之凿凿谈“文化”?但当看到你“以身作则”把自己脸上也搞得血迹斑斑的时候,看到你夫人在自掴耳光后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的时候,又有点不忍心简单地谴责你。反倒萌生了和你推心置腹说说话的冲动,尽管在此之前,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
首先不得不承认,你还是挺令人钦佩的。不管怎么说,你还是以身作则的,所以才敢响当当撂下狠话,“我都可以放弃颜面、态度和身份地位,你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行?”这比起台上说一套,底下做一套的贪官,比起遇到问题只会推卸责任、责罚下属的庸吏,不知高了多少境界呢!但我个人觉得:开理发店嘛,毕竟是做生意,应该“你好我好大家好”地和气生财,“要用生命捍卫承诺”,单听来倒也豪迈,但如果只是一个月营业额没完成,就要用“要命”的方式来惩罚,咱们大家这小命,也有点廉价了不是?
你看,我是这样想的,美发毕竟还不同于闷头挖土,只要咬着牙吭哧吭哧吃苦就能成正比增长,企业管理应该还是有些规律的,营业额波动也会有各种原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这样的恶性激励与鞭策,或许能冲出短期效应,却恐怕难保长期发展。至少我觉得,真正的人才是不会愿意效力于压力空前甚至看起来残酷的企业的,如果企业的“文化”把高水平的人才都吓得跑得远远的,还拿啥可持续赚钱呢?
况且,我觉得吧,美发这个工作还是很有技术含量的,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就格外需要调动员工的情绪与精神状态。内心苦哈哈,脸上扮着笑,咋能把大家“顶头上丝”这点活儿干好?当然了,也不否认,曾几何时,近乎苛刻的严格管理,被很多中小企业奉若做大做强的法宝,二战之后,日本很多公司也这么干过。但整体而言,这种方式已被认为是简单的、粗放的、落后的了,对于释放员工创造力,有用却也有限。被抛弃总是有理由的,人家都抛弃的东西,咱也不能太顽固地当香饽饽不是?
你希望员工都有一种“嗷嗷叫”的精神,这也没错。但对员工人格权的尊重,也是企业经营者应有的法律自觉。今天能忽视人格权,明天不排除底下人就会搞出践踏生命权的东西来。钟总别嫌我说话难听,从某些惩罚措施来看,悲剧随时有可能发生。实在应该亮起红灯了,响起警笛了。我想,现在爆出这个新闻,可能也是一件好事,至少现在还只是一场闹剧而已,回头还来得及。如果真的有员工精神崩溃有个好歹,这可咋样收场哇。
能够看得出来,你本人也有很大的精神压力。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大家都不容易,老总们压力也不小,所以建议老哥你也要适当释放释放压力,别把弦绷得过紧了,如果为了营业额一时高低,就这么自虐,还连累家人,这种钱挣得又有什么意义呢?
最后,还想跟你掰扯一点不太成熟的想法。一个发型连锁企业有今天这规模,很不容易。快速壮大过程中,不知道你想过没有:企业规模会否遇到潜在的边界?行业增长会否遭遇自身的瓶颈?这些年,国家政策好,企业发展快,我们一直是“春风沐浴”,并没有经历“过冬”的历练。一路高歌猛进,理想与抱负都会不断膨胀,但常识告诉我们,无限膨胀也不可能,增长总要触碰极限,当有些目标实现起来变得有困难时,我们也该有正确的态度。这两年,任正非、马云、李书福……个个嚷嚷“企业过冬术”,这里头还是有些值得启示的道理吧?
如果归结于企业成长的烦恼,发展压力的产物,我想这可能并不是你一人的苦恼,很可能是很多类似企业都会面对的困境,是这个社会发展转型附带的问题。所以,此次事件进入公众视野,你大可不必恼羞成怒,最好能秉承谦谨态度,洗耳听听大家的评说,找一些好的建议,不断完善健康有效的管理思维。我想,全社会也会以极大的善意关注你的。一个爱操点闲心的小市民 毕诗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