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皮革废料变胶囊 西安墓园 西安城墙假货之争 中华儒商诈捐 《泰坦尼克》热映 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柏树林古建筑失火 渣土车撞出租车
首 页 陕 西 原 创 国 内 社 会 国 际 网 事 视 界 专 题 回 顾 视 线 时 评 政企快线 人事任免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五岁离家上寄宿小学 寄宿制学校关键在管理(图)
华商网http://news.hsw.cn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09-11-09 07:16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10658000定制,3元/月!
 
  为了我们的孩子不掉队

  一年级班主任李润林,是从已经撤并的山村小学调过来的,能够更为深刻地感受到撤并前后的巨大差异。

  2002年,19岁的李润林被分到了距离史家畔中心小学20多公里的曹家坪小学。那是她中专毕业的第一份工作。可是,原本对教师生涯充满幻想的她,看见学校的第一眼心就凉了。

  从她家到学校,需要乘车,再步行5公里路。学校位于村子中间,在她和另一个女教师去之前,只有一个男老师和七八十个学生。没有足够的教室,每两个班级挤在一个教室里上课。“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李润林和一同被分去的女孩有些失落。

  那天,俩人什么生活用品都没带,男老师给了俩人两袋方便面,这才解决了当天吃饭的问题。晚上,俩人从村妇女主任那里借了被褥,睡在学校的宿舍里。

  “一到晚上就害怕。”李润林说。

  宿舍曾经被偷过两次。后来,同屋的女孩调走了,李润林只好寄住在一个村民家里。那段时间,李润林变成了全能老师,语文、数学、英语什么课都上。2006年,李润林结婚后,就调离了那里。再后来,学校的人数越来越少,最终被撤并。

  上世纪90年代的“普九”进程中,子长县农村学校的布局情况遵循国家原来的以“乡”、“村”为单位设立小学教学点的政策,新建和修缮了很多校舍。据子长县教育局统计,2002年全县有中小学校321所,其中农村小学233所。仅“普九”期间,新建校舍78所,改扩建学校84所。

  “普九”给这座县城留下了1659万元的债务。另一方面,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带走了农村相当大一部分生源,导致农村学校的孩子越来越少。

  据说2008年春季的一天,子长县县长兰孟偃去该县白于山区腹地的一个小山村检查工作,看到村小学的状况后,极为震惊。他用“1234”形容那天看到的景象,即1名老师,2个年级,3个学生,4间教室。“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可以想象我们的孩子能接受一种什么样的教育!”

  2003年,子长县开始乡村教育布局调整。据县教育局统计,5年间先后撤并119所学校,使学校总数从2003年的321所调整为2008年的221所。

  2009年春节开学,布局调整的步伐加快,并开始了寄宿制学校的改扩建,将137所分散的农村小学撤并到34所寄宿制学校,2575名小学生全部归并到补点小学或中小学,全面实行寄宿上学。之所以这么做,就像县长兰孟偃说的:“为了我们的孩子不掉队。”

  不能增加农民负担

  当然,一下子让这么多家长同意自己的孩子寄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与当年大规模的建校运动相比,人们对“撤校”的顾虑似乎更多。“很多村干部认为,学校在自己手中撤掉是很丢面子的事情。”子长县教育局局长杨永春说。而大多数农民最担心的问题,是寄宿制是否会增加他们的负担。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一直被专家和学者所重视。今年年初,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的“寄宿制学校发展研讨会”上,与会者担忧,寄宿制在减少政府成本的同时,是否增加了农民的教育成本。

  会上,曾经对寄宿制学校做过调查的《南方农村报》记者王宏旺说:“寄宿制学校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辍学,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转学,因为寄宿制的中心小学离家很远,费用也会大量增加。”

  他做过测算:“两免一补”政策每年为每个贫困生减了二三百元的支出,但一个寄宿生还会给中西部农民家庭平均每年增加400至500元的支出。

  这也正是子长县教育局推广全面寄宿制之前,所考虑的核心问题。“不能想办点好事,反而被家长怨。”杨永春说。

  稳妥起见,子长县委、县政府商议决定,给每个寄宿生免费配备床单、被罩、储物柜、毛巾、脸盆、暖瓶等生活用品。而且,每个寄宿的孩子在享受每天2元的国家生活补贴的基础上,当地政府另给每天1元的生活补助。

  对此,学生家长们普遍感到满意。学生家长张薛平说:“寄宿制为我节余了不少开支。”

  原来,张薛平家在曹家坪,那个村子原本有一所小学。像记者走访过的几乎所有的村庄一样,这个下辖两个自然村、400多口人的村庄,这些年存在严重的人口流失问题。外出打工带走的不仅是青壮年劳力,也带走了他们的孩子。

  渐渐地,村小学的学生越来越少。终于在2008年秋季开学,学校撤掉了。

  撤校之前,张薛平将3个孩子转到了史家畔中心小学。他们一家人租住在学校附近,妻子照顾孩子,张薛平靠三轮车挣点钱贴补家用,供3个孩子上学。租住生活带给他们的,是每年10000元额外开支。寄宿制后,他将3个孩子寄宿在学校,自己和妻子搬回村里住。孩子们在学校,生活上基本没什么花费,额外租房的开支也省下来了。

  今年6月底的一次现场会上,子长县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又决定将学生的生活补贴增加2元,达到每个学生每天5元钱的标准。目前,全县寄宿中小学生已达3900多人。

  村民的“保校”呼声

  尽管这样,还有一部分村庄不愿意政府撤掉他们的学校。

  三十里铺村就是其中一个。

  既然能在家门口上学,为啥要撤到那么远的地方呢?村民们固执地认为。

  这所学校的生源来自附近4个村子,仅三十里铺村就有6个村民小组1000多口人。

  2008年秋季开学,学校准备撤了,却遭到村民极力反对。甚至有人提醒村主任:“学校如果在你手上撤了,就是你的不称职!”

  于是,县、乡政府、教育局以及村委会组织召开了一次村民大会。那天下着大雨,谁知仍然去了好几百人,“平时,开别的会也没见过来这么多人。”村民李三勤回忆。他也是学校的民办教师。

  尽管政府宣传了大量集中办学的好处,包括“有老师教英语”、“开计算机课”、“远程教育”等足以吸引这些农村家长的理由,但也没能说动他们。

  村民们“保校”的呼声很高。“不方便”是大多数家长反对撤校的理由。也有家长提出“孩子太小,生活不能自理。”

  原来,三十里铺小学仍有80多个学生。不过,仅一年级30多个,二年级26个,占去了大部分生源。这些六七岁的娃娃,住学校能成吗?“我家娃娃6岁了,有时冬天还得我给穿衣服。”一位母亲说。

  还有村民担心,不能坚持每周接送孩子;孩子们在学校是否安全等。也有人担心,虽然学校好了,但教学质量远不及县城的学校。

  村民刘国顺将两个孩子都转到县城了。42岁的他是村里的养猪大户,养了100多头猪,收入相对较好。

  他在县城租了间窑洞,由孩子的爷爷奶奶陪读。每月租房200元,水电费五六十元,加上吃饭以及学校的费用,每个月至少花费七八百元。

  不过,刘国顺觉得值得。“县城老师教得好啊!”他也反对孩子们寄宿到学校去,一是担心不安全,更重要的是,“担心老师监督不好,娃娃就放松了。”

  最终,这所学校被保留了下来。

  寄宿生离家想家的痛苦

  就像三十里铺村民所担心的那样,已经寄宿的史家畔中心小学的孩子们,都经历了一段适应期。

  他们首先必须克服的,就是想家。

  刚到学校时,11岁女生张霞想妈妈,天天掉眼泪。她没心思学习,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妈妈看她一次,俩人就哭一回。

  老师们认为,这几乎是每个寄宿生都会经历的一个过程。不过,持续半个月,最多一个月也就过去了。

  孩子们还必须学会适应学校的生活规律。例如,早上要洗脸、刷牙,晚上洗完脚才能睡觉。“刚来的时候,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做到。”生活老师霍艳艳说,她必须引导监督孩子们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自由自在惯了的山里孩子很难被约束。一下课,只要看学校门开着,就往外面跑,有的甚至不跟老师打招呼,就跑去附近的村庄找亲属。这样老师们很头疼。无奈,他们只好课间轮流到校门口站岗。

  除了这些,孩子们还必须学会如何与同伴相处。张霞和同村4个女孩被分到了同一个宿舍。“之所以这么安排,是想减少她们的孤独感,她们本来就认识嘛”,霍艳艳说,学校还将年龄大的学生和年龄小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希望大的能照顾小的。

  5岁的小郭艳,平时就总能得到两个十多岁小表姐的照顾,可以帮她叠被子、打开水等。当然,孩子们刚开始的集体生活,并不像老师们想象得那样完美。一个男生宿舍,大一点的男孩拿了小男孩的东西,老师们只好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大的要让着小的”。

  类似问题得到了很多专家的关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研究人员潘璐专门对北京、江苏等地的寄宿制学校进行过微观研究。潘璐认为,寄宿制学校虽然增进了学生与同辈群体之间的交流,但寄宿生仍然普遍有想家的情绪,他们只能忍在心里,个别学生会采取极端的方法,比如翻墙逃跑。

  也有人认为,过早地寄宿,违反了儿童教育的基本规律。

  寄宿制学校关键在管理

  全面推广寄宿制已经快一年了,子长县教育局局长杨永春越来越觉得远不是最初想象的那个样子。“起初,我以为布局调整就是简单地撤并,然后把学生集中起来上学,可现在发现不是这个样子,最难的还在管理。”

  2008年12月,榆林市定边县一所寄宿制学校12名女生煤气中毒,造成11人死亡。这起特大安全事故给所有的寄宿制学校以警示。“我感觉责任很大。”史家畔中心小学校长吴维説。现在只要学生在学校,一天24小时,吃喝拉撒睡全得管。校长和老师们每周日下午就得到学校接学生,直到周五亲手把学生交到家长手里才能放心回家。

  不过,杨永春关心的不止这些。

  除了教育布局调整、全面推广寄宿制,还有全县教师的大调整。根据《子长县教师队伍管理规定》,县上对从事第二职业、无故不在岗、因病因事不上班以及借调人员进行了专项整顿,停发了14人的工资,劝说51名不在岗的老师返回工作岗位。

  剩下的老师们按照特长竞聘上岗,并进行了全县大调整。“学校需要数学老师,就不能派一个擅长教语文的老师去教数学。”杨永春说。

  没有竞聘上的老师,很多被安排在了生活老师的岗位上,专门照看学生。

  校长也实行竞聘制。“教育局管好校长,校长管好老师。”杨永春说,“上半年不行,下半年就换掉,教育上不能误人。”而校长也有权将考核不合格的老师退回教育局“待岗”。“家长负担减轻了,如果能搞好安全管理,剩下的就是把教学质量搞上去了,这是最终目的,”杨永春说。为此,教育局专门拿出300万元奖励优秀教师。

  对于子长县来说,通过布局调整,教育上历来存在的“大班额”问题和农村学校布点多、管理难的问题,已经得到逐步改善。如今,身为教育局长的杨永春还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将寄宿制学校办好,吸引那些进城读书的孩子重新回村上学。不过,他也承认,办好寄宿制学校需要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对于财政收入差的地方,只能一步一步来。“中国的农村教育,进入了又一次变革。”他说,这个变革的核心,就在布局调整。其关键就是寄宿制学校搞得好不好。

  原声实录

  “中国的农村教育,进入了又一次变革……起初,我以为布局调整就是简单地撤并,然后把学生集中起来上学,可现在发现不是这个样子,最难的还在管理。”

  ——子长县教育局局长杨永春

 
 编辑:梁铮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分享:
 返回新闻频道首页·进入华商论坛
 <v:imagedata 相关新闻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