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皮革废料变胶囊 西安墓园 西安城墙假货之争 中华儒商诈捐 《泰坦尼克》热映 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柏树林古建筑失火 渣土车撞出租车
首 页 陕 西 原 创 国 内 社 会 国 际 网 事 视 界 专 题 回 顾 视 线 时 评 政企快线 人事任免
华商网 > 新闻 > 中国报道
专访教育部官员:不征得群众同意 不能随便撤校
华商网http://news.hsw.cn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09-11-16 14:42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10658000定制,3元/月!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杨念鲁 记者 孙强 摄

  记者专访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杨念鲁

  本报记者 孙强

  “人人有学上”,已成为现实。如今的诉求是“人人上好学”。这不仅是学生、家长的想法,是教师、学校的追求,更是教育工作的重点。

  11月9日本报推出专题深度报道《走向“空壳”的乡村学校——乡村教育调查报告》,引起社会关注。11日,本报记者(以下简称记)在京就布局调整取得的效果、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工作的思路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问题,专访了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杨念鲁(以下简称杨)。

  记:您考察过陕西的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工作吗?认为怎么样?

  杨:去年我考察过石泉留守儿童的做法,做得相当好,应该说也是个样本。县委书记看待留守儿童问题,不单是从亲情缺失、管护问题等角度来解决的,他是从经济上考虑的,认识很到位,视角很高,搞得比较好。这次在河北邯郸召开的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吴起县也在会上发言,重视教育,舍得投入,也给我比较深的印象。

  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是客观选择

  记:但是有一些人还不太明白,为什么要撤掉那么多原先存在的学校?

  杨:这是一种客观选择。当生产力极大提高,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一部分人把子女也带进城,农村学校的生源因此锐减。但这只是原因之一,主要是计划生育、人口总量减少了。这些年我们统计分析发现,城市、县镇的生源比过去有所扩大,但总体上,义务教育的生源是减少的。这是个大趋势。

  这就导致我们对义务教育布局不得不做出调整,这项政策的出台,其实是顺应了这种趋势。

  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当时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比较便利地入学,加上当时农村的办学体制是分级办学,因此很多村都建了学校。这在当时的条件下,应该说有相当大的合理性,在历史上也是有贡献的。如果当时不这样办学,那我们义务教育普及的目标就不可能完成。

  但从教育规律上来讲,这些学校规模小、生源少,一些教学点只有几个孩子、一两个老师。这样的学校,课程开不齐、缺乏专业教师,老师既教语文、数学,又教体育、音乐,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办学效益也很难提高,既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也不能满足群众希望孩子接受更好的义务教育的需求。

  再有,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有些地方差距很大。这几个方面的因素,促使我们考虑,怎样能使学校在设点布局上既能满足群众方便就学的需要,又能更好地提高办学质量、效益,实现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从全国来看,农村布局调整这些年,小学、初中都有所减少,但减少最多、幅度最大的,是“一师一校”那种教学点。

  所以说,布局调整,第一,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第二,满足了群众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第三,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所以它的方向是对的。

  正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记:作为分管义务教育的最高教育主管部门,您认为布局调整取得了哪些成绩?也就是说,顺应了“趋势”的布局调整是否取得了预期效果?

  杨:从总体上看,我们认为布局调整至少取得了这么几个成果:一是办学的规模效益有了较大提高。十多年前,全国农村学校的校均规模,小学不到100人,初中不到200人,布局调整后各地都大幅度提高。而校均规模的提高则意味着办学效益的提高。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成效。

  第二,课程的开齐率、专业教师的配置率,也比原来有了较大改善。过去,可以说所有的教学点课程都开不齐,更谈不上专业教师的配置了。而集中办学,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大解决。

  第三,办学质量相应也比过去有了提高。规模化的学校比教学点的教学质量要高很多。

  记:今年6月到8月间,我们实地走访了陕西近20个县、40所乡村学校,发现了一些问题。您也掌握了不少布局调整中的困难和问题吧?

  杨:布局调整取得了很大成效,但问题还是存在,甚至在有些地方还比较严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邯郸会议上说,“要充分认识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正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仍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最大的问题,各地在做布局调整规划时,都没有把它与人口变动的趋势、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规划结合起来。只考虑撤并了、只考虑教育的问题了,没有把这项工作放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背景上。这是主观上的因素。

  同时,客观上,也很难把握这种趋势。比如,以前,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去年年底经济危机,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又返回农村,原本跟着他在城市读书的孩子也跟着回来了,经济好转后,他又回到城市。像这种不规律的情况,很难把握。如果学校完全适应这样一种需要,除非今天撤、明天建、后天又撤……教育不可能这样去办。

  当然,我不强调这种客观困难。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这个问题注意得不够,规划考虑得不够,这是主要因素。不能只考虑教育内部(比如生源)变化,只想着办学效益的提高,而是要考虑把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规划,怎么跟整个社会发展,特别是人口流动、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变化这些客观背景很好地结合起来。

 [1] [2] [3] 下一页
 
 编辑:梁铮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分享:
 返回新闻频道首页·进入华商论坛
 <v:imagedata 相关新闻
·乡村教育 明天会怎样?   09-11-14 16:36
·乡村教育现状:没有了学生的乡村学校(图)   09-11-09 07:16
·走向“空壳”的乡村学校——乡村教育调查报告   09-11-09 07:16
·【专题】乡村教育出路在何方?   09-11-02 21:34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