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贷二手房贷或有新政
“开发商的资金链肯定会受到影响”。银行资深人士梁东晖表示,今年地王频出,是开发商手中有钱。“现在全国统一提高到五成,国家正在严格执行土地拍卖制度,接下来可能还会对开工提出条件。”限制房地产的三板斧:财税、土地和金融,现在前两者已经落地,接下来金融方面会不会有相关政策?“就房地产开发贷款而言,肯定会越来越紧,但明年新增项目就会比较严格。个人贷款方面,二套房贷政策,可能会有新政策。”
明年楼市或前高后低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由于政策影响的滞后性,即使中央近期连续出台调控政策,但不会阻止短期市场继续走强,预计明年上半年房价依然会保持高位运行,而下半年的市场则充满变数。
政策快评 大型房企拿地“不差钱”
财政部、国土部等五部委日前挥出了“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政策第一拳,打向开发商囤地、炒地,这第一拳象征意义更大。
在《通知》中,最关键的两条就是明确开发商以后拿地时,“分期缴纳全部土地出让价款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一年,首次缴款比例不得低于全部土地出让款的50%”,说白了这两条不过是让开发商在拍地时要早缴钱和多缴钱。也许这个政策对于小公司来说确实有一定限制作用,然而对于真正的地产巨头来说,恐怕会收效甚微。不要看每一次土地拍卖时有30家还是40家开发商参与,只要回顾最终的结果就会知道,只有两种赢家,一种是万科、富力、绿城、龙湖这样的上市公司,一种是保利、远洋、首开、中化这样的国企航母,而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国企航母,对于拿地来说,真的“不差钱”。
这一点从6月底的北京广渠路15号地拍卖就明显可以看出,“脸熟”的潘石屹敌不过“腰粗”的中化方兴,香港上市又怎样,咱们国企更有钱。就在五部委打出第一拳的当天,保利以30.4亿抢下北京朝阳东风地块更印证了这一点。
疯狂楼市 美刊称:中国房市入选全球七大金融泡沫
美国《福布斯》杂志日前评选出全球七大近在眼前的金融泡沫:黄金、中国房地产市场、新兴市场、美国国债、大学学费、交易买卖基金、铜。文章指出,在未来十年内,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有可能成为泡沫之一。但这个泡沫是可以避免的。
囤地乱象 四上市房企今年已斥资680亿囤地
17日消息,截至11月底,招商局、保利地产、万科A、金城地产四大房地产上市公司今年至少用680亿囤积土地,平均拿地成本高达5569元/平方米。
房企拿地价格的狂涨直接在四季度房价上得以体现,今年3月至1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售价各月环比连涨9月,且涨幅逐月扩大。涨势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
今年11月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指出,全国批而未用的土地总量至少超过500万亩。如果能把这些土地真正利用起来,即使中央不再新批土地,也可以让全国用上2年。
囤地为何疯狂 1.囤地比盖房更赚钱
SOHO中国公司董事长潘石屹认为,“中国有一批房地产开发公司是从来不盖房子的,就是倒土地。”2.地价股价对赌怪圈
房企“上市圈钱囤地”有了既定模式:上市融资后,用一大部分资金去买地;而圈到地之后,股价随之攀升;再融到资后,房企又将资金投入到土地市场,并且因有钱,不惜花重金买地。拥有大量土地的上市房企还可以增发融资,圈更多的钱。这也是市场盛行的“地价股价对赌怪圈”。3.地方政府刻意纵容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拍地,因此具体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无法得到落实,运动员和裁判员都是囤地的受益者。开发商囤地被一再刻意纵容。
处理囤地政策 土地闲置两年可无偿收回
199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1999年的《国土部闲置土地处置办法》,2008年的《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以上三项法规均规定: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必须按照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动工开发期限开发土地。超过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未动工开发的,可征收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20%以下的土地闲置费;满二年未动工开发的,可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本组稿件综合新华社、《法制晚报》等
政府出手 一周内三开楼市“退烧药” 12月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房地产多年来第一次不再被当作支柱产业来描述
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
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征免时限由2年恢复到5年
12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
发布“国四条”,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
2005年的“国八条”、2006年的“国六条”,用的是“稳定房价”的字眼,此次分量明显重于“抑制”,更狠于“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