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波县有多少“黄所格”
2007年,雷波县公安局就接到了来自福建省大田县的第一起要求协查的案件,有人利用智障者伪造矿难骗取高额补偿款,其中有犯罪嫌疑人来自雷波
2009年11月23日上午8时10分许,湖北省大冶市陈贵镇安船矿业公司一号井的6名矿工在乘升降机下井过程中发生事故,一名矿工坠井身亡。
11月27日,矿方按照“黄所格”的身份信息与雷波县警方取得联系后,得到惊人的信息:该地确有黄所格一人,但已于4年前自杀。随后,“黄所格”的几名老乡均在工资尚未结算的情况下,关停手机,集体消失。
12月底,各地频发矿工杀害智障者伪造矿难进行敲诈的新闻广泛传播,根据各媒体报道,大量涉案人员指向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一些报道更描绘出“圈养”在深山中那些智障“娃子”的遭遇:
“当地一些山村像养牲口一样圈养着一些痴呆人员,当地人称为‘娃子’。他们是‘主人’的私有财产,可以买卖,甚至条件成熟时,以他们的性命作为赚钱工具。”
“去年6月,在该县公安局后面的深山中,警方一次性解救了40名痴呆人员。今年在卡哈洛山区也解救了7人。这些人员被圈养在草棚中,平时帮人放羊、干农活。”
……
近日,《瞭望东方周刊》进入雷波县山区,对“圈养娃子”的悬疑进行查证核实。
“一步跨千里”
雷波县地处四川省凉山州东部,金沙江北岸,是一个彝汉杂居、半农半牧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近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超过三分之一被原始森林覆盖。
在过去,雷波县与周边县市的交通非常不便,2003年“中国第二,世界第三”的溪洛渡水电站开建以后,为方便工程所需的设备和人员进出,崇山峻岭之间才修建了相对通畅的公路。
按照一般的规定,农田坡度在25度以上,就应该退耕还林,但在大凉山这一带的山区,可耕作的田地并不多,甚至连能修建村落的平地都很少,有60%以上的农田坡度都在25度以上。这里地处干热河谷,虽然守着金沙江,但是灌溉并不容易,农民们祖祖辈辈都过着艰辛劳动而又并不富裕的生活。
历史地看,这里闭塞和落后到什么程度?雷波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刘万前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解放前,雷波还是奴隶制社会,还没有发展到封建制度阶段,是‘一步跨千里’进入了社会主义。”
他告诉本刊记者,在解放军进入大凉山以前,雷波一带是存在蓄奴问题的,当时的奴隶,就叫做“娃子”。但是现在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不可能存在那种媒体上所传言的奴隶市场,政府也并没有发出过什么下令“交出娃子”的通知。
但是落后的生产状况,衍生出了一些让外人看起来不太能理解的社会生活样式。
元宝山乡跑马村的阿三(化名)是个智力残障者,30多岁了也没法成家立业。他如今被金沙江对岸,地属云南省的一家农户接了过去。吃、住、干活,都在别人家里。因为那家人缺个劳动力,就托人找到了阿三家里,阿三的家人也图让他能有个安顿,便同意了把他“过继”给对方。
都是穷乡亲,合计的也都是过日子不是买卖,所以也就没有谁给谁钱一说。
阿三的亲戚卢阿吐告诉本刊记者,自家的人也时而过去看望阿三,看他过得好不好。现在,阿三跟新的家人相处很融洽,一起吃住,一起干活,自己并不想回家。
在山里,劳动力并不值钱。辛苦种几亩地,换来的也不过是自家的口粮;日子却也容易过,自给自足吃喝,住着土坯房,耗费不了几个钱。
卢阿吐说:“这边有这样的情况,就是一些老乡收容一些有残障的人在家里,但是并不多,山里面的人,也没有什么到民政部门办手续的概念。倒是没有听说过有把智障者大量‘圈养’起来的事。”
从卡哈洛到元宝山到大岩洞,从瓦岗到上田坝到锦城,本刊记者采访到的彝族农民或汉族老乡都对“是否有人圈养娃子”和“是否有智障被送去煤矿打工”的疑问表示茫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