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建平
“胡总书记再次来到宁强县看望慰问干部群众,考察灾后重建工作,对我们灾区广大干部群众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和鞭策!我们一定要将党中央的亲切关怀转化为巨大的动力,加快灾后重建和经济建设步伐,让群众既要住上新房子,更要过上好日子,决不辜负胡总书记的厚望!”1月27日,还沉浸在无比激动之中的汉中市副市长、宁强县委书记李九红兴奋地告诉记者。
李九红回忆到,1月24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这天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再次深入我省汉中市地震重灾区宁强县,考察灾后重建工作,给宁强带来了明媚的阳光和春天般的温暖。
当天16时,胡总书记首先来到汉源镇亢家洞村五里坡集中安置点,观看了反映灾情和灾后重建情况的展版,并走进村民家中促膝谈心,嘘寒问暖。
走在平坦的水泥村道上,李九红向胡总书记汇报了五里坡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的具体情况。“5·12”汶川特大地震,使汉源镇亢家洞村五里坡37户、138人的83间住房倒塌。灾情发生后,在天津市援建办和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本着“科学规划、集中安置”的原则,对37户人在五里坡上坝进行集中安置,安置点总占地面积16.5亩,户均建筑面积90至100平方米,对该安置点的水、电、路、桥进行同步规划、同步建设。2008年10月份,该安置点37户就已全部入住。
胡总书记看到村民们都搬入了崭新、宽敞、漂亮的新房,能够安全、温暖过冬,非常高兴。他走进71岁的村民王志忠家里,同王志忠老两口亲切地握手问好,王志忠5岁的小外孙张志科高声叫道:“胡爷爷好!”胡总书记弯下腰,亲切地拉住张志科的手,说:“小朋友,你好!”胡总书记一一参观了王志忠家的卧室、厕所、厨房和后院,详细了解房屋结构情况。在厨房,胡总书记拉开锅台的封火门,问道:“你们烧的是什么?”王志忠回答:“烧的是柴火。”胡总书记又问道:“好烧吗?”王志忠回答:“好烧。”总书记走进客厅,同王志忠一家围坐在火炉旁,随和地拉起家常,亲切地询问王志忠家的建房和生活情况。
当胡总书记问房子为什么修建在这里时,站在旁边的亢家洞村支部书记赵建国回答道:“原来的地方经过专家鉴定是地质灾害点,所以建在了这里。”
王志忠还情不自禁地说道:“胡总书记,现在党的政策对我们农民真是太好了!我们不但不交公购粮,农业税全免,而且种地国家还要给我们倒补。”胡总书记不由地笑了。
“总书记那么忙,还始终记着我们这些山里人,我老汉这辈子算是没有白活!”面对记者的采访,王志忠老人兴奋地说:“我们全村人尽管前年受了灾,可是在各级党政的关心下,我们很快就住上了新房子。住进新房子的受灾群众无不感激党和政府的恩情。”
与王志忠为邻的王邦军全家也成为了全村最幸福的人。因为胡总书记告别了王志忠一家人后,又来到了49岁的村民王邦军家里。胡总书记同王邦军全家四口人一一握手之后,看望慰问了5名农村党员。胡总书记看见由天津市援助的农家书屋设在这里,便饶有兴趣地走进农家书屋,仔细询问了存书和借阅情况,称赞农家书屋办得好,对送知识送信息到灾区的做法表示赞许。
王邦军指着自己家崭新的房子告诉记者:“我们原来住的是土瓦房,地震中全垮塌了。现在的新房用的是水泥钢筋和砖头,结实得很。”他深情地说:“虽然我们前年受了灾,但是,胡锦涛总书记能够两次来宁强看望大家,我们根本无法用语言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我们一定要牢记胡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搞好重建、发展生产、走向富裕。”
“我们一定要牢记胡总书记的话,依靠自己的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美好。”51岁的村支部书记赵建国向记者表达了全村群众的共同心声:“在天津人民的援助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我们全村受灾户都搬进了新居。大家从心底里感激党和政府的关怀。按照上级领导对地震受灾户‘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总体要求,结合‘升级晋档、科学发展’工作,我们已经制订了具体到户的帮扶计划和措施,并落实了包抓责任人。对五里坡安置点受灾群众,结合当地情况制订了以下五条产业致富措施:一是户均发展天麻5窝、增收1000元;二是发展食用菌袋料栽培,户均1000袋、增收4500元;三是发展木耳产业,户均10架、增收2000元;四是发展生猪产业,户均出栏商品猪2头、增收2000元;五是劳务输出,户均输出1人、增收8000元。近期目标是三年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我们一定要不断增加群众的收入,让大家早日还清建房贷款,使日子越过越红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