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8日,陕西彬县永乐镇集贸市场。一位中年妇女怀抱自家饲养的大公鸡来到集贸市场,以每斤7.5元出售

1月18日,甘肃环县甜水镇集贸市场。一位前来赶集的老乡靠在摩托车上休息

1月16日,甘肃正宁县榆林子镇。这里出售的商品没有门面房,采取地毯式销售,虽然看上去凌乱,但乱中有序

1月16日,甘肃正宁县榆林子镇。小伙子穿着新衣服逛集
2月8日,陕西彬县永乐镇集贸市场。乡亲们习惯使用编织袋,它不仅能多装东西,还能像褡裢一样挂在肩膀上,很方便
2月8日,甘肃宁县早胜镇集贸市场。快过年了,集市上几家美容美发店生意特别红火
1月19日,宁夏同心县田老庄乡马井村。一对年轻夫妻从集市上归来
■ 本报记者 胡国庆 摄影报道
腊月廿六、廿七,民间有习俗“赶集宰只鸡”,家家户户都要去赶大集,购买各种年货,有吃的,有玩的,一样不落。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买鸡杀鸡。因为“鸡”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在集市上,十里八村的熟人们见了面都互相拜早年,也交流各种信息,谁家的新房盖好了、谁家娶了亲、谁家上大学的孩子回来了……手机的普及使乡村信息传播发生了根本变化,信息的通畅加快了百姓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潮水般的人群、攒动的人头,整个集市被堵得水泄不通,从外地打工回家的农民工身着不同制服,穿梭在人群中;老年人习惯在市场里喝口小酒,吃一碗羊肉泡;妇女怀里抱着自养的大公鸡寻找买主;这个时候,理发店生意也不错,理完发的人都变得神采飞扬。
在集上就可以看到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农副产品琳琅满目,虽然没有豪华的门面,但是独特的地摊式交易却是老百姓最认可的。交易商品即使讨价还价,也非常便利,没有繁琐的过程,诚信是百姓交易的基础,所交易的农副产品货真价实,因为厚道的农民朋友认为没有什么比诚信更重要。
春节前夕,记者走访了陕、甘、宁等地,在这里捕捉一些百姓集市里的影像。尽管西部乡村还很落后,许多地方仍处在贫困线以下,但是这里的老百姓憨厚朴实,在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中仍延续着千百年来的西部文化。
小资料
赶集是劳动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主要指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和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贸易组织形式,又称集市。它起源于史前时期人们的聚集交易,以后常出现在宗教节庆、纪念集会和圣地,并常附带民间娱乐活动。至今在全国不少省区,特别是北部和西南部,这种传统的贸易组织形式仍然存在。但各地使用的名称不一,如在北方地区一般通称为“集”,而在南方和西南地区则分别称为“场”、“街”、“墟(圩)”等。它们每隔一定日期 (如逢单、双日或逢五、逢十),在固定地点或邻近的几个地点轮流举行。交易的商品一般为日常用品和易耗品等货物,为集市附近的乡村居民服务。集市地点通常选择位于交通适中的集镇或乡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