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举全国之力帮助灾区群众渡过难关,我们个人能够做些什么?
记者:我们用什么方式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
捐助,物资的援助,我想这都是具体的关心。
工作人员:这是一个天眼系统,实时地雨量都显示在这个上面。
嘉宾:今年形成了太平洋上的一号台风,这个是形成的比较早。这是降雨情况,这是云图,这个台风假如说,降雨量跑到云南来了,带着雨就解决了干旱问题了,现在目前预报是对我国没影响。
记者:这儿能看到降雨的图吗?
嘉宾:日雨量,这是25号的,到早晨八点,下了深度25到50毫米,这一块儿总是有雨,现在由于这块儿地形,云贵高原,这一块儿的雨始终没有过来。
记者:这个颜色是代表着一点雨都没有吗?
嘉宾:无雨。
工作人员:昨天到今天基本上没有雨。
记者:比如说在西南现在的旱区,下任何一场雨,你们都能监测到吗?
工作人员:可以。
记者:实时监测?
工作人员:对,这个是24小时的实时监测。
根据记载,从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50多年间,我国发生的比较严重的干旱事件有200多次,其中1998年9月到1999年4月,我国北方地区就发生了持续215天的特大干旱。如今已经持续了半年时间的西南五省的旱情,到底什么时候能够结束,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
记者:现在媒体上有一种专家的声音说,有可能会持续南方十年大旱,您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嘉宾:我觉得这些观点都是一些预判,或者叫属于预测。甚至可能还属于预言,中长期的预报、预测通常是一种概念性的,是一种判断性的。在气象了预测预报里边,都有他们专门的手段和措施,但是一下子预测到十年,我觉得那是属于一种研究。
记者:因为这次抗旱带来灾害的效应,所以很多人难免会有一些恐慌,您怎么回应他们这种情绪?
嘉宾:其实还是要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和研判这类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实际上如果你看看历史的话,在云南1764年就出现过颠池干涸的情况。
记者:是因为旱情吗?
嘉宾:因为旱灾。
嘉宾:在1979年就出现过金沙江的断流。
记者:也是同样的原因?
嘉宾:同样的原因。在上个世纪初也曾经一年只降过500多毫米的雨,实际上云南年平均降雨量也在1100毫米以上,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们毕竟都希望它5月份能够降雨,因为它的一般的年份,5月份就进入雨季了。
记者:不过我也看到像水利部,像陈雷部长在开会的时候,强调过说,\要从最不利的情况出发,去倒排用水的情况,为什么强调这一点?
嘉宾:确保人员安全,真的如果发生了更长的旱灾,一定要像温总理说的,绝不能让一个群众没有水喝。
记者:云南防汛抗旱指挥部有一个统计,他说如果5月中旬雨季还不来的话,云南省现有所有的库塘的蓄水将全部用完。假如真的出现这样的状况怎么办?
嘉宾:如果真的这种情况发生的话,我想我们举全国之力,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我们也一定会帮助支持旱区的老百姓度过难关。当然这不是一句空话,我想一个是多使用地下水,要寻找已有一些必备的水源,采取一系列措施,另外还有一些大江大河上一些水库,采取必要的提引灌措施。
面对旱情发展的严峻形势,国家防总组织编制了详细的人饮解困计划方案,指导受旱省区、市强化抗旱水源的科学管理和调度,确保旱区群众基本生活用水需求,
记者:所谓的科学调度是指什么?
嘉宾:看看哪些水库的水可以通过水库的已有的设施进行调节调度,把水库里的水能够配送给缺水的地方。
嘉宾:因为现在还有十几亿立方的水,当然这十几亿的水,也不是说遍布在云南,还有些地方也没有水了,另外还要找一些地下的暗河,这些我想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把这个水用好,合理地用好,那就是要进行水管理,水配制,有计划地用水,应急用水。
记者:否则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
嘉宾:比如说老百姓还像没有旱灾的时候那样用水,我一天我还是随便用,和我紧着用,我一水多用,那就不一样了。现在广西是一人一天20公斤的水,云南是一人一天25公斤,如果旱灾再加大,可能还会少. 用好水,用好现有的水,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因为不在灾区生活的人,旱区生活的人,有些人觉得说,如果这个旱灾第一不影响粮食安全,第二对GDP好像没什么影响,是不是跟我的生活没什么关系?
嘉宾:我想这就像可能灾害没落在他的身上,但是我们与生俱来这种责任,这种同情,这种感觉应该深深地植根于每个人的心里。
记者:您觉得现在关心旱区的人,能做的最好的是什么?
嘉宾:当然是关注和关心了。
记者:我们用什么方式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
捐助,物资的援助,我想这都是具体的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