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诗成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近日称,将研究建立空置住房调查办法,在部分城市抽选一批住宅小区,进行空置房调查,以发现问题,积累经验。
沸沸扬扬的“空置率”纷争,终于有了官方的积极回应。
在此之前,有媒体报道称全国660多个城市空置房多达6540万套,但被称为消息源的社科院城调队和国家电网公司都予以否认。接着各地群众费尽心思,以晒电表、晒黑灯、晒水表、贴纸条、查物业等五大土办法,试图搞清真实数据,却遭到任志强等业内人士的嘲笑。随后中国空置率成为一个说不清、讲不明的糊涂命题。
现在,统计局表态要“调查”了,则让普天之下关心房价的人们如何不心生欢喜?大家似乎能窥见“投机炒房”的真实面孔了,依稀看到打击投机性购房的手段了,进而可以想象房价被遏制甚至下跌的迹象了……逻辑上的想象完全可以延展,现实成效则不敢盲目乐观。道理很简单:如果我们连什么是空置房都没有概念共识,调查前也没有对于空置率的认知框架,调查数据能起到多大作用?是否会徒具观赏性呢?
就在8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言人还在说,搞清中国空置率“这个很难”,这属于“国际难题”。原因倒也清楚:到底空置多长时间算住房空置,半年还是一年,不统一;到底待售房能不能算空置,不一致;甚至作为“分母”的住房存量总面积怎么算,也不清楚……但这番“很难”表态遭到了很多网民质疑,甚至新华社、《人民日报》也发文批评楼市信息的统计发布成为房地产信息工作的 “软肋”,舆论重压之下,统计局来了个态度逆转,才有此番“空置房调查”的诚意。问题在于,那些“难题”理顺了吗?
“空置率”作为关键性指标,它对于摸清房地产市场家底、调整房地产调控政策都有重要指导作用。但这种指导作用的前提,是理清楚关于空置房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并且建构基本的框架,否则将来一句“待售房不等于空置房”便可消解很多努力,“权威数据”也要丧失意义。此外,欧美很多国家将5%-10%的空置率视为理想状态,是经济发达、住房富裕的表现,超过10%则进入“空置危险期”,中国一些“土办法”调查出的民间数据已经高达30%甚至更多,如果真的如此,这种泡沫显然需要高度警惕。毕竟,民众感觉高房价源自炒房泛滥,模糊的信息也导致房产投资的泡沫与无序,唯有让民众了解真实的空置房状况,市场才会趋于理性。
调查空置房要避免 “中看不中用”,就不仅仅是通过人口普查获取信息、抽几个小区作为样本,更为基础性的任务是,建构起一套关于空置率的标准与模式,让空置率统计不再局限于“待售房”的统计、在空置时间上能有清楚界定(比如美国是三个月),让官方调控与民间猜疑尽量能够有一个“对话”平台。
在市场经济之下,调查空置率对于所谓“打击投机住房”的作用是有限的,即便人家空置,有多套房,你又能如何?难不成逼人家低价卖出?其最大意义就在于对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有多少泡沫上能给大家提供更清楚的判断——— 对于调控者、对于投资者、对于购房观望者、对于财富分配改革者,莫不如此,这也应成为认知空置房调查的逻辑起点。
|